李俊輝,王文,張軍
包頭市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超聲科,內蒙古包頭 014040
腦卒中是最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俗稱腦中風,是由于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損傷的一種疾病,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卒中的致殘率、死亡率較高,是成年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的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狹窄程度與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復發(fā)及腦梗死的部位密切相關,被認為是引發(fā)腦卒中的主要病因。顱外段頸內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好發(fā)部位,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男性及絕經期后的女性。目前用于血管病變檢測的主要手段有:彩色多普勒超聲、經顱多普勒、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前兩種檢查方法因為無創(chuàng)性、可重復性強、操作便利、價格相對低廉等優(yōu)勢,可作為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的首選檢查。作者采用上述二種方法對591例腦卒中高?;颊吣X部供血動脈進行檢測,通過動態(tài)評價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優(yōu)勢,可以為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及因此導致的管腔狹窄程度提供依據。早期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可以有效預防腦卒中的發(fā)生,現報道如下。
1.1.1 篩查對象 所有患者來源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之間該科免費篩查的缺血性腦卒中高危人群591例,男性363例,女性228例,年齡52~76歲,平均61.6歲。所有患者均詳細詢問病史,填寫問卷調查及進行頸動脈超聲及TCD檢查。
1.1.2 高危人群篩查標準 既往有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病史者或者40歲以上、腦卒中風險評估≥3分者屬于腦卒中高危人群[1]。腦卒中風險的評估包括:吸煙、不健康的飲食、肥胖、缺乏適量運動、過量飲酒;以及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房顫和心瓣膜病;有腦卒中家族史。
1.2.1 頸動脈超聲檢查方法 飛利浦IE33及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12 MHz,對于肥胖、頸部較短、椎動脈或鎖骨下動脈檢查困難者可采用2~5 MHz突陣探頭。檢查時患者體位取平臥位,頭枕高低以患者舒適為主(尤其老年患者),檢查一側頸部動脈時患者頭偏向對側,避免過伸造成肌肉緊張影響檢測結果。頸動脈超聲常規(guī)檢測包括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椎動脈、和鎖骨下動脈、無名動脈。臨床常規(guī)測量包括:血管內徑、內-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動力學參數,包括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SPV或Vs),舒張期末流速(EDV或Vd)、IMT、內徑等。檢查時先沿血管作橫斷面掃查,觀察血管形態(tài)、結構、管腔內有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發(fā)生部位,測量動脈壁厚度并將探頭旋轉90°作縱斷面掃查。用彩色多普勒觀察管腔內血流的空間分布及方位、管壁細小硬化斑及低回聲斑塊或血栓,確定狹窄或閉塞部位。脈沖多普勒可以逐節(jié)段探查頸動脈血流頻譜。IMT選取縱切面測量頸總動脈后壁內膜上緣與中膜的厚度之和,正常<1.0 mm,1.0≤IMT<1.5 mm定為增厚,≥1.5 mm即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評估采用國際上2003年北美防射年會超聲會議上明確的診斷標準。頸動脈狹窄率<50%為輕度狹窄;頸動脈狹窄率50%~69%為中度狹窄;頸動脈狹窄率70%~99%為重度狹窄;血管內無血流信號為完全閉塞。
1.2.2 TCD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DWL-X TCD儀,在頸部探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在顳窗探測頸內動脈終末段、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在枕窗探測椎動脈、基底動脈。通過觀察頻譜形態(tài),測量其SPV、EDV、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動指數(PI),血管阻力指數(RI)等參數,血流參數的異??砷g接判斷血管是否存在狹窄或閉塞以及狹窄的程度,通常以平均血流速度大于100 cm/s,或收縮期峰值流速>140 cm/s來判斷顱內外血管狹窄。顱內動脈閉塞診斷標準:聲窗良好的情況下,未探及預探測血管的血流信號,而其余血管血流信號顯示良好且血流速度可較對側增高;頸動脈閉塞診斷標準:頸動脈內未探及血流信號,患側遠端血管的血流速度降低或正常。
591例篩查對象主要為城市人群。該次篩查的受檢者中發(fā)現頸動脈斑塊355例(單發(fā)181例,占50.7%;多發(fā)174例,占49.8%)。其中發(fā)現頸內動脈狹窄115例,占19.5%(單側52例,雙側63例),閉塞9例,占1.5%(左側6例,右側3例)。TCD檢查顯示頸內動脈狹窄109例,占 18.4%(單側 53例,雙側 56例),閉塞 12例,占2.0%(左側9例,右側3例)。對124疑似狹窄或閉塞的人群,經核磁共振 (MRI)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證實有101例有不同程度狹窄或閉塞。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TCD與頸動脈超聲檢查頸內動脈狹窄及閉塞情況比較(例)
(1)頸動脈超聲不僅可以檢測頸動脈、椎動脈顱外段的硬化斑塊的形態(tài)學及回聲特征,還可以準確評估血管狹窄的程度、范圍。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以篩查出顱外段腦動脈存在狹窄的缺血性腦卒中的高風險患者。通過診斷顱外段血管的狹窄,有助于對缺血性腦卒中部位的確定,一般而言,供血動脈范圍與缺血性腦卒中部位是相對應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變部位的血流灌注狀況通過病變側血管的血流動力學變化來直接反映。因而通過檢測顱外段腦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可以評估缺血性腦卒中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治療效果的評估。另外頸動脈超聲還可以作為血管狹窄支架置入術后及血管斑塊剝離術后隨訪的有效工具。但其不足之處在于:不能檢測顱內動脈、椎動脈的病變;有時對于重度狹窄和閉塞很難鑒別;對操作人員技術和經驗有較高的要求。(2)經顱多普勒(TCD)檢測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能夠發(fā)現頸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狹窄和閉塞的顱內外血流動力學參數異常,對于多種腦血管病可以提供客觀的診斷依據。TCD可以無創(chuàng)性地檢測顱底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并可以粗略地估計血管狹窄的程度[2],廣泛用于頸動脈和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的側枝循環(huán)的評估 ,但是TCD不足之處在于:患者顳窗鈣化導致不能檢出血流信號,老年人檢出率低;儀器的分辨率以及受操作人員的技術、經驗影響較大。另外TCD無法對顱內狹窄的血管進行準確定位,無法為疾病的嚴重程度提供非常準確的信息,無法測量血管管徑、血流量,特異性較低等等。
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誘發(fā)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需要對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采取藥物治療,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慢性疾病患者還應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或TCD檢查,及時發(fā)現狹窄或閉塞并早期治療干預以減少心血管病危險并預防腦卒中的發(fā)生。對腦卒中高危人群定期進行頸動脈狀況的篩查可以早期發(fā)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并且可以間接判斷引起腦卒中的多種致病因素的控制效果,既可對狹窄不是很嚴重的患者給予指導或藥物干預以延緩其病情的發(fā)展,又可對嚴重狹窄的患者采取手術或介入治療。超聲對頸動脈支架術后的動態(tài)觀察,是頸動脈狹窄介入治療后遠期療效隨訪的重要手段,對于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再發(fā)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超聲技術可以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術中及時評估血管的通暢性,術后24 h內及時發(fā)現頸動脈血栓形成等異常情況,提高CEA的成功率。超聲檢查對CEA術前、術中、術后的評估具有價值。TCD對頸內動脈顱外段重度狹窄或閉塞性病變檢測的臨床價值在于能夠準確評價顱內側枝循環(huán)的建立途徑,為患者選擇有效的治療手段,提供客觀的顱內血流動力學變化信息,特別是對于接受外科治療的患者,TCD是首選評估顱內動脈側枝循環(huán)是否建立的無創(chuàng)、客觀的篩查方法。
近年來TCD被認為是診斷顱內和頸部大血管狹窄的可靠指標。頸動脈超聲及TCD作為一種經濟、方便,無輻射的檢查手段可作為臨床一線篩選性檢查項目,在獲取異常結果后可直接提示并建議進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傊_展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超聲和TCD篩查及目標干預,對明確發(fā)病原因和降低和延緩腦卒中的發(fā)生,盡快減少我國腦卒中發(fā)病率、死亡率和傷殘率,促進我國腦卒中篩查與防治有重要意義。
[1]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腦卒中篩查與防治技術規(guī)范[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5(9):44-50.
[2]Karepov VG,Gur AY,Bova I,et al.Stroke-in-evolution:infarct inherent mecha-msms versus systemic CauSesⅡCerebrovasc Dis,2006,21(1/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