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劍
我們快30歲才來美國,對文化的眷戀仍停留在成長的時代
對我來說,頭頂上的確有一扇玻璃天窗,而且是厚厚的天窗。這扇天窗是客觀存在的,是語言和文化的。這扇天窗也是我們自己筑起來的,是情結和心靈的。
文化是語言的延伸。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很多時候文化的內(nèi)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確實又存在著,靠我們?nèi)ンw會和揣摩。文化的差異存在于很多地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等等。有時這種差異很小,稍加磨合就會消除。有時這種差異卻是一道鴻溝,很難跨越。每種語言和方言都有這種文化的內(nèi)涵。只有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才能理解這些內(nèi)涵。一句平淡的話,有的人聽起來只是一句話,可對有些人來說卻有一層又一層含義。
幾代人之間存在著文化的差異,這就是代溝。聊起少年時代,談到《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和阿爾巴尼亞電影《勇敢的人們》、《第八個是銅像》,唱起了《流浪者之歌》,講起了學習黃繼光、邱少云的情景,我們會興致勃勃,因為這些伴隨著我們的童年。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全然不知并且興趣索然。
中國不同的城市之間就存在著文化差異。剛?cè)ド虾5臅r候,同學問:“你知道‘幫幫忙’這三個字是什么意思?”我覺得這個問題幼稚而好笑,“幫幫忙”誰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沒有必要回答。同學說我錯了,這三個字在上海話中意味深長,在不同的場合和用不同的語氣講出來,意思大相徑庭。請人幫忙,可以說“幫幫忙”,嘲笑人和對人對事不屑一顧,同樣可以說“幫幫忙”。日子待久了,對江南語言的理解也成了入鄉(xiāng)隨俗的事了。
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更加明顯。每年春天,愛爾蘭人要熱鬧地慶祝圣帕克里特節(jié)(St. Patrick’s Day),人們穿著綠色的衣服,戴著綠色的帽子在大街上游行。有一次,一個中國朋友跟一個美國人去看游行。綠色是這個節(jié)日的象征,好客的美國人找來一頂漂亮的綠色帽子給這位朋友戴上。這位中國人勃然大怒,對美國人罵了一句臟話,搞得老美莫名其妙?!按骶G帽子”對美國人來說只是一句平常的話,對中國人來說,這句話有無窮的含意。
這就如同一個在中國生活多年的老外,說著一口流利中文,未必懂得“葉公好龍”、“環(huán)肥燕瘦”、“秦晉之好”、“黔驢技窮”、“杞人憂天”、“亡羊補牢”、“紅袖添香”這些成語的內(nèi)涵。中國人聊天說“老張像周扒皮”、“小李像阿慶嫂”,大家會心一笑,對字里行間的意思心領神會,而外國人卻干瞪眼,甚至現(xiàn)在中國的年輕一代可能也會不知所云。
我很喜歡大衛(wèi)·萊特曼主持的脫口秀。他口齒伶俐、博學多才、風趣幽默。剛開始很多幽默的話聽不懂。時間長了,理解稍微好些。但面對他的“十個幽默問題”時,多半還是迷失了方向。當觀眾們哄堂大笑時,我仍不知笑從何來。那些字明明就印在屏幕上,看懂了,但卻不知道笑聲背后的故事。
我們生活在美國,對現(xiàn)在發(fā)生的、正在經(jīng)歷的事情,就理解它的內(nèi)涵。比如講起克林頓和萊溫斯基,我們會笑。講起女生害怕到華盛頓去做實習生,我們理解深層的意思??墒侵v到“甲殼蟲”和“貓王”時代的傳聞逸事,我們可能不知所云。談及更遠點的東西,引用馬克·吐溫和杰克·倫敦小說中的典故、惠特曼的詩文時,我們更是云里霧里。雖然我們學過美國歷史,但那只是浮光掠影。
一位中國主管告訴我,他招聘人時,如果是中國人,他基本上能知道這個人的水平和說話的誠實程度。可是面對一個外國人,僅僅一個面試,他卻沒有這個把握。他太了解中國語言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而對外國人,這種語言傳遞的文化信息難以琢磨。
我們快30歲才來美國,對文化的眷戀仍停留在成長的時代。這就與我們很難放棄中餐,很難接受一種宗教一樣。一個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記憶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
文化的情結總不停地在我們心靈深處縈繞。當我聽到蘇芮唱的《奉獻》時,那歌聲會把我?guī)У皆?jīng)生活過的校園,往日朋友的身影會浮現(xiàn)在腦海里。當《北京的金山上》響起的時候,會想到兒時戴著紅領巾走在馬路上的情景。
我只有在曠野里開車,聽著《鄉(xiāng)村的路》,才會將自己與歌聲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但心卻沒有踏在“鄉(xiāng)村的路”上。當優(yōu)美的《泰坦尼克》的歌聲響起,所能領略的是一片沒有邊際的幻想和陶醉。但這些都是虛擬的世界。
中西方文化是有距離的。2002年5月,我見到了著名歌唱家戴玉強。享譽世界的魯?shù)浪寡莩龉緶蕚湓谇锾鞂⒁慌_全部由中國人演出的《圖蘭朵》推向世界。而曾經(jīng)捧紅了帕瓦羅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的魯?shù)浪瓜壬浅O雽⒋饔駨娮鳛槭澜绲谒拇竽懈咭敉葡蛉颉6膬鹤有◆數(shù)浪垢桥阃饔駨娫诿绹?0個城市做巡回宣傳介紹。在寬敞的劇場里,戴玉強沒有用麥克風,可是他聲如洪鐘的歌聲卻深深地吸引著前來試聽的少量觀眾和記者。
我采訪了他,期待著在紅葉怒放的時節(jié)再見到他??墒撬麉s沒有來,他的經(jīng)紀人告訴我,這場演出被取消了,因為賣票情況比預期差很多。我心中有了幾分遺憾,原以為這場演出會在美國和歐洲引起轟動,以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會像劇中那首《茉莉花》一樣在西方世界鮮艷地盛開,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
大衛(wèi)·萊特曼主持的脫口秀讓美國觀眾哄堂大笑,我卻不知道笑從何來
中國這些年的巨變仿佛把在美國的“我們”和在中國的“他們”之間橫出一條河流。回國講學,同行的朋友介紹完自己后,我補充幾句贊美之詞。我的夸獎是誠懇的也是實事求是的??墒?,后來一個國內(nèi)的朋友告訴我,在現(xiàn)在的中國,這樣補充介紹可能給別人的印象是我在說這個人也沒有什么了不起。頓時,我發(fā)現(xiàn)再回來時,已經(jīng)有了一個文化斷層。
美國的經(jīng)紀公司曾計劃把著名歌唱家戴玉強包裝成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
生活在美國社會,這種文化上的隔閡也阻止了我們與美國人的接觸。說實話,大多數(shù)美國人是友善的,甚至比自己的同胞還友善,但是那扇文化的天窗卻擋住了我們與他們的交往。我們與他們的交往是客氣的、淺層的。要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而且能讓這些話題持續(xù)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當中國人碰在一起時,找話題易如反掌,談及我們的教育背景,畢業(yè)的學校,扯上某個認識的人等等。很多話心照不宣,彼此深入地理解語言和文化的內(nèi)涵。
文化又編織起一張張網(wǎng)絡。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將人們連在一起。而這些網(wǎng)絡是人成功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美國,一些人突破了這扇文化的天窗,因為他們編織起一張范圍更廣的網(wǎng)絡,就取得成功。趙小蘭成為“白宮學者”,在政界撒開了網(wǎng)。日后與布什家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加上與國會參議員結婚,這些促成了她的成功。任筑山博士曾經(jīng)是教授,在加州時被州農(nóng)業(yè)部門聘為顧問。而當這個部門的主管升任美國農(nóng)業(yè)部長時,就想到任博士,并委以重任。在一次聚會上,我結識了一位28歲的韓國人,他是密歇根州歷史上第一位亞裔州眾議員。他出生18個月的時候,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yǎng)。養(yǎng)父是政府官員,所以他從小對政治就耳濡目染。大學畢業(yè)后,加盟了一位眾議員的競選班子。這位眾議員后來去做了參議員,眾議員的位子空缺。他去競選就非常容易。他說:“我不是從零開始的,我的起點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彼麤]有文化的玻璃天窗,而有一張堅實的網(wǎng),這張網(wǎng)幫助了他。
我們經(jīng)常講人生的成功要有才華、勤奮和機遇。這三方面的權重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不一樣的。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當一個人的教育水平和才華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往更高層次發(fā)展,關系網(wǎng)就起到了關鍵作用。多少人抱怨沒有伯樂,千里馬沒有馳騁的疆場;多少人嘆息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實他們沒有編織起這張強有力的網(wǎng)。那扇無形的文化天窗在阻隔著。
中國的巨變讓多少海外學子羨慕與向往。俞敏洪創(chuàng)造出“新東方”的奇跡,北大的同窗們充滿了感嘆。楊元慶三十多歲成為“聯(lián)想”集團的總裁時,交大和科大的同學又有怎樣的嘆息。在一批同代人成為省市領導、大學校長、公司總裁、自己創(chuàng)業(yè)轟轟烈烈的時候,我們卻在一個安逸的屋子里,享受著田園般的生活??墒俏覀兊男陌矊巻??
來美國留學的這批人,不敢說是一群精英,但是有不少人才華橫溢。如果錯過了中國歷史性的發(fā)展機遇,心里會別有一番遺憾。一位回中國做一家汽車公司副總裁的朋友說:“中國正處在千載難逢的時期,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苯裉熘袊恼T惑牽動著一個情結。越來越多的人正打破玻璃天窗,回到中國發(fā)展。海歸似乎成為一股勢不可當?shù)内厔荨?/p>
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敲打著這扇玻璃天窗,走向美國深處。有一位朋友放棄工作,在美國中期選舉的時候,成為一位眾議員候選人的競選助手。她的目的就是希望突破玻璃天窗,尋找一條捷徑進入管理階層或者政界。如果這位候選人成功,她可能隨他去華盛頓,那將給她提供更多機會,就如同趙小蘭當年那樣。如果失敗,這段寶貴的經(jīng)歷對她去尋找高層主管的職位也會有幫助。
雖然人生的成功并不能用金錢和加官進爵來衡量,但我們難逃對“成功”的期盼。起碼來到人世一場,也要瀟灑地走一回,讓有限的生命轟轟烈烈。
玻璃天窗啊,我們享受著天窗下的安寧,更渴望著天窗外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