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清明節(jié),掃墓踏青吃青團(tuán),是上海本地的傳統(tǒng)。而外婆做的青團(tuán),吃起來總是甜軟適宜,齒頰留香,與別家的很是不同。
外婆家在本地農(nóng)村,糯米和紅豆都是自家種植的。每年清明前夕,外婆都要用糯米粉和紅豆做青團(tuán)。
清明時節(jié),田邊野菜新鮮水嫩,一種本地人叫“麥大管”的野菜更是隨處可見。采挖來“麥大管”,洗凈入大灶鍋,加水,加石灰,用旺火煮透,再把“麥大管”撈出,洗凈。煮熟的“麥大管”柔軟服帖,用手輕輕揉捏,就出來天然的綠色青汁了。
再說用來做餡兒的紅豆。紅豆煮熟煮爛后,用大大方方的紗布包裹起來,用力揉搓擠壓,從紗布縫隙中緩緩留出的便是豆沙泥,留在紗布中的豆渣則棄之不用。接著還要再用一次紗布,把大紗布對折疊厚,倒入剛才的豆沙泥,不需用力,只要輕輕擠壓濾水,最終留在紗布中的,便是半干的細(xì)沙泥了。細(xì)沙泥入鍋,開小火,加糖用少量水調(diào)均,就成了豆沙餡兒。
糯米粉揉成面團(tuán),一邊和面,一邊加青汁染色。面團(tuán)的軟糯程度,可以用粳米粉來調(diào)節(jié),不愛吃太軟的,就多加點粳米粉。用做湯圓的方法,把豆沙餡兒包進(jìn)青色的小面團(tuán)里,在手心里揉滾成渾圓的樣子。竹篾制成的蒸盤中早已墊好青菜葉(我小時候,墊青菜葉通常是分給我的任務(wù)),把青團(tuán)放在青菜葉上,一個個俏皮可愛。
待蒸熟出鍋,滿屋子是野菜香,碧綠生青泛著光澤的青團(tuán)實在誘人,它成了“外婆牌”點心中,我的最愛。每次吃青團(tuán),連墊在底下的青菜葉子,我都會吃得精光。
現(xiàn)在市售的青團(tuán)多用青菜汁染色,豆沙餡兒里也加了油,吃起來總還是少了些嗅覺上的清新野菜香和舌尖觸覺上豆沙的細(xì)微顆粒感。
有次帶著孩子和爸爸媽媽去郊游,路邊野菜蔥蘢,我突然想起“麥大管”,讓媽媽教我辨認(rèn),努力記清它們的樣子。回來后,上網(wǎng)搜索,比照網(wǎng)上的圖片,最后還真的被我找到了它們的學(xué)名。原來“麥大管”叫泥胡菜。
外婆年紀(jì)大了,現(xiàn)在媽媽做青團(tuán)。帶著特殊清香味的“麥大管”青團(tuán),是外婆的味道,也是媽媽的味道,以后,也一定是我的味道。
我想,每個熱衷于為孩子做飯的媽媽,都希望孩子記著家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