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學,初中教研確定為疑難問題探究的一個主題,同仁們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文、言”結合,如何有效教學等一系列的有效方法進入初中語文課堂。筆者自2009年以來,探索把《世說新語》作為初一文言文選讀教材,以期尋找初中文言文教學助讀的學習興趣和契機,從而走進文言文學習之門。從兩屆學生的實踐中,筆者感悟良多,整理如下。
一.在國學熱中把握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突破契機
當前,國學熱正盛,古詩文誦讀工程頻現(xiàn),媒體推波助瀾,“漢字聽寫”“成語大會”“百家講壇”“中華好詩詞”等節(jié)目獲得觀眾的好評,古籍里的字詞詩文開始復活,也表明中國文化對人們精神的重塑作用再次得到了關注。家長開始為學齡前幼兒尋覓“國學班”讓其讀經啟蒙,如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的班級暑期特別受青睞。小學階段,由于沒有升學的功利干擾,營造書香校園,誦讀古詩文經典活動往往得以實質性開展。小學課本里文言文篇目極少極短,《伯牙絕弦》《楊氏之子》《兩小兒辯日》《學弈》,四則故事性強的短文受到孩子們的喜歡。然而,為什么初中生依然害怕文言文,初中文言文教學依然是語文教學中頑固的疑難問題,這其中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又應該怎樣借機突破?
1.教師方面。沒有把文言文教學提升到一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位置?,F(xiàn)實教學中,文言文作為一個單元的五分之一,教學時間也只是五分之一。教師自身的古典素養(yǎng)不高,只在課文所選的幾篇文言文字詞句落實中打轉,忽視培養(yǎng)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興趣,沒有打開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路徑。同時屈服于應試,瞄準文言文考試說明,重實詞、虛詞、句子翻譯的繁瑣講解,忽視文章寫法結構和思想情感的互動,文言文的優(yōu)秀典雅和美育價值被蒙蔽,文言文教學成了學生不愛、老師無奈的必然。
2.學生方面。遙隔楚云端的距離,使學生對文言文特定的字詞句式陌生而感到無聊,拿起文本茫然無趣。還因為文言文都要求背誦,生硬地背出簡直是件苦差事,往往一篇短短的《岳陽樓記》要花上幾個晚上才能勉強背出。文言文教學字、詞、句義的反復串講,敗壞了古文課堂的靈動和趣味,于是面對古文動力欠缺,興趣缺乏。
既然,國學熱方興未艾,小學生能饒有趣味地誦讀經書,那么能否借此走出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花園小徑?
建設一門課程,讓學生有路可走?!妒勒f新語》作為七年級文言文選修教材,故事性強,篇幅短小,頗有趣味,涵量廣博,對初識文言文的學生比較適宜。助讀此書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廣闊多彩的文言天地的窗口。七年級學生的功課不算緊張,相對來說,自主支配的時間也比較多。
二.《世說新語》作為七年級助讀文言教材的探索
(一)為什么選《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故事簡短,有趣。書中出場的人物有上百個,但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其性格便清楚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許多故事都非常有趣,學生喜歡,能吸引他讀下去,在有趣好玩中,不知不覺進入文言閱讀狀態(tài)。
《世說新語》傳承深遠,有料。成語“難兄難弟、割席絕交、小時了了、汗出如漿、吳牛喘月、七步成章……”學生了解成語的源頭,容易理解積累成語。典故豐富,比如“東床坦腹”作為瀟灑的典范;“堪憐詠絮才”被曹雪芹用到林妹妹身上。詩詞中如王維詩句“到門不敢題凡鳥”,李白“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等,皆出典于此書,了解這些典故源頭自然有利于理解詩文,理解魏晉之后的文化。
《世說新語》文采風流,有種。傅雷兩次寄此書給傅聰,說“《世說新語》大可一讀。日本人幾百年來都把它當做枕中秘寶。我常常緬懷兩晉六朝的文采風流,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高峰。你小時念的國文,一小部分我即從此中取材”。傅雷希望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可以在魏晉風流故事的閱讀與爭論中幫助學生形成獨立人格。其實讀一本書,最終目的就是要成為有種的人,一個有正義感有修養(yǎng)的現(xiàn)代公民,不是思想上的奴才。
(二)海量刺激乃文言文閱讀教學之出路
孩子習得一門語言,總是在語言的反復刺激下形成,我們對孩子初學說話時反復耐心地刺激,才使得孩子能夠自如說話并且能聽懂大意。要切實發(fā)揮文言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光靠課內的幾篇文言文是不夠的,應該增加閱讀量,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文本,多讀多積累,水到渠成。
精選《世說新語》版本。南朝宋劉義慶所編《世說新語》版本很多,全本36門1130則,不可能全部閱讀,有些對初一學生也不合適,故選定的閱讀版本是沈海波校注,中華書局出版的精選版,篩除了不適合學生讀的篇目,中華書局出版的書質量有保證,排版看起來舒服,留有空白處可以旁批。平均每日誦讀一則,一年內選200多則小短文誦讀,這樣海量刺激,對初一學生的文言感覺大有幫助。
(三)以游戲之心態(tài)助讀《世說新語》
以游戲的態(tài)度親近《世說新語》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天性,是助讀成功的要義。所謂助讀,一是文言語言的隔閡需要提供幫助,二是閱讀的深入理解需要助推,三是學生共讀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其關鍵在于組織游戲活動并營造共讀的氛圍。
1.講故事找原文。在學生對文言詞語積累甚少的情況下,學生課外自行閱讀是難以做到的。每天利用10分鐘晨讀時間,先由教師示范講故事,小小故事引發(fā)學生興趣,再讓學生從給定范圍里(如“德行”篇)找到故事原文,熟讀本則文言故事,讀出故事味道。之后讓學生去準備,按學號講故事,探討故事的意趣,此時誦讀文言往往會忘記語言的障礙,而時時發(fā)出會心一笑。
2.文言短劇表演。學生以六人為小組單位,任選一篇短文,通過小組互助、利用注釋、查閱詞典的方式,自己疏通文句,探究文意,編寫劇本,分好角色,排好節(jié)目,集中表演。短劇創(chuàng)作及表演考驗了學生對文章閱讀的深度,也給予了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空間,使閱讀古文的熱情水漲船高。學生表演“東床坦腹”,“芝蘭玉樹”“王藍田夾蛋”“謝府大院”等短劇充滿趣味。endprint
3.同姓專題介紹?!妒勒f新語》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王家、謝家是主角,還有陳姓、劉姓、支姓、石姓、曹姓、諸葛等。王家是大家族,可以分為王導家和王羲之家等,讓學生找自己的同姓去研究。這樣就需要翻閱全書中涉及到的同姓同人的相關故事,把相關內容整合,形成“話說咱謝家”“話說……”專題。這個尋源同姓專題深受學生喜歡,介紹時,文白夾雜,自信自豪,饒有味道。
4.爭議辯論激發(fā)思考。魯迅先生對《世說新語》評價為“名士底教科書”。但在“名士”稀缺的今天,特別是在成長中的孩子眼里,很多內容都會有不同的定義。如孔融這個小時候就有著光輝形象的人物在《世說新語》閱讀中逐漸豐富起來,有學生認為孔融真狂,有人認為是“裝”的……教師如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看法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無疑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批判精神,不利于學生閱讀方法的積累和閱讀習慣的形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辯論,激發(fā)學生自己去閱讀,在閱讀中搜集充分有力的材料和尋求理論依據(jù),形成激烈的爭論,越辯思考越深入越主動去學習。
此外,故事新編、人物評價等寫作式活動的練習運用,也讓學生加深了對《世說新語》的情感。以游戲玩耍的學習狀態(tài)開始到玩味探究其中細節(jié),教師不再拘泥于一字一句譯讀,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接觸文言文,不知不覺中真正親近了文言,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初中生和文言文之間的隔膜。
三.《世說新語》助推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反思
和孩子們一起誦讀把玩《世說新語》,讓筆者深信:實踐建設《世說新語》這門選修課程,必將助推初中文言文教學走向探究和創(chuàng)新。
首先,開設《世說新語》選修課程,銜接小學和初中段文言文教學的連貫性。小學里接觸的都是故事性很強的文言短文,其中《楊氏之子》就出自于《世說新語》,剛入初中的孩子學習方式和學習心理上依然帶著形象思維特性,喜歡聽故事,喜歡新奇有趣的方式。從小學階段總共四篇文言文到初一上冊增加到六篇,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著重于字詞句落實,一開始就在為應試而教,其實是一開始就讓孩子和文言文產生了情感距離。
其次,開設《世說新語》選修課程,重思初中文言文教學之定位?!妒勒f新語》選修課實施過程中,側重于趣味性和探究性。趣味引路,熟讀精思,不是牽強硬記,不是字字落實,而是和故事相伴,隨興趣探究,和同伴共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因為是選修課程,故筆者沒有應試教學痕跡,而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活動化開展學習,反而孩子們學得更為有效。這促使筆者重新思考初中文言文教學之定位,“學為中心”,立足活動化的教學許是突破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的一條途徑。
最后,開設《世說新語》選修課程,助推學生和教師以外養(yǎng)內、內外兼修。要想扭轉文言文教學困局,語文教師必然要轉型為一名開拓型、實踐型的領路人,引領孩子走進文言文芬芳園林。和孩子共修《世說新語》過程中,從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上看,均輔助了課內文言文的學習。在活動中,拓展視野、了解歷史、文明舉止、提高審美力、培養(yǎng)雅士氣質,那些率性可愛的魏晉人物給予孩子們的感受豐富多彩,在“魏晉風流”的熏陶下同時逐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師生一起在其中享受生命的旖旎葳蕤。
總之,筆者認為,選擇《世說新語》來作為七年級學生的文言起始讀物是可行的。用《世說新語》親近文言,文言并不古董;用《世說新語》闡釋文言,文言用詞絕妙精深;用《世說新語》是說文言(這樣讀文言),誦讀品味簡簡單單的故事,可以讀到許多內涵。正如“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可以窺見古典文學百花園的一角芳菲,只要能被它吸引,學生就會主動去叩開這扇古樸而沉重的大門,在滿園勝景中流連忘返。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湖州市教研課題《七年級助讀《世說新語》的實踐探索》(編號13018)研究成果]
范劍萍,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長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