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人人夢寐以求的,談成功的文章也屢見不鮮,季羨林先生《成功》一文卻不懼老生常談,以數(shù)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為依托,娓娓道來,發(fā)人深思。
一.細讀文本
1.大題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題,如果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成功之道,寫成洋洋數(shù)卷也未必能夠說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闡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擇其要點,寫出最有價值的認識。季老先生自己也說“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筆力,要言不煩,寫出自己的獨到創(chuàng)見,寫出他對“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的真知灼見。
2.厚積薄發(fā)。與眾多談成功之道的作者不同,季羨林先生已值耄耋之年,人生閱歷之豐富旁人難以企及,故其暢談成功更顯底蘊深厚,實為經(jīng)驗之談,毫無做作之言。季羨林六歲以前還在地里拾麥穗,割草喂牛,但終成學術大師,其成功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本值得品讀的書。他在《成功》文中直接表明該文是自己“積七八十年之經(jīng)驗”所得,可謂厚積薄發(fā),落地有聲。
3.深入淺出。作為一位成功人士,更是學術泰斗,季老先生談成功,卻并不故弄玄虛。他放低身架,以談話式與讀者交流心得,不賣弄吹噓,不高高在上,而是語重心長,遣詞造句親切自然,即使列舉事例、引用名言,也是點到為止,并不糾纏。如是,常理簡論,使文章簡約如風,也讓閱讀者了無障礙,心領神會,恰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盡顯長者宅心仁厚。
二.深悟題旨
季羨林先生對成功的理解其實也很平常,他比較全面地論述成功的各種因素,在充分的比較之下,既不回避天資及機遇在其中的作用,更突出了問題的關鍵即勤奮的重要性。仔細品味字里行間的深意,不難揣摩出季先生的良苦用心。
1.成功絕非偶然。成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愛因斯坦關于成功的公式世人皆知,而季羨林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改動了公式,將其表述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這個公式系老人畢生心得,對天資和機遇的肯定體現(xiàn)了他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人生態(tài)度。天資為先天條件,機遇為后天所得,都對成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季老先生這樣說過,有人說“九十九分勤奮,一分神來”,我認為,這個百分比應該糾正一下。七八十分的勤奮,二三十分的天才,更符合實際一些。我絲毫沒有貶低勤奮的意思。我只是感到,如果沒有才能(天才)而只靠勤奮,一個人發(fā)展的極限是有限度的。就季先生而言,他出身農(nóng)村,蒙學等于零,卻成為了大學問家,其天資聰穎是毋庸置疑的。而機遇的客觀存在,他也坦言:“如果機遇不垂青,我至今還恐怕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貧農(nóng),也許早已離開了世界?!彼踔烈糜娙薚homas Gray的一句詩“在墓地埋著,可能有莎士比亞”,意為“莎士比亞沒有得到機遇,天才就白白浪費了”,來證明機遇是無法否認的。《成功》一文中,季老先生逐一論述:“談到天資,首先必須承認”,“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談到機遇,往往被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侯影響極大”,以上三處論斷語意懇切,表述精當,充分表明成功絕非偶然,乃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閃爍著辯證唯物主義的光芒。
2.成功源自勤奮。在承認天資和機遇在成功中不可忽略的作用的同時,季老先生更突出重點,強調勤奮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是人生經(jīng)驗之談,更是對后來人的諄諄教誨。他這樣寫道: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還是聯(lián)系季羨林先生的經(jīng)歷來看,他不像錢鐘書先生出身書香世家,也不似魯迅先生雖然幼時家道中落,卻有壽鏡吾老先生的啟蒙教育,農(nóng)家出生的他,若僅靠過人的聰明與特殊的機遇,怕也難以與成功結緣。縱觀季羨林先生的勤學一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實在是勤奮最忠實的踐行者。
三.創(chuàng)新設計
(一)解讀公式
1.學生默讀課文,在文中劃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2.多數(shù)學生找出文中公式,教師板書公式,并提醒:這個公式能否把作者的觀點表述到位?學生再讀課文,大多同意加上一句:其中勤奮最重要。
3.針對概括觀點的過程,提出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三個因素在成功中的作用是否均等?(2)既然勤奮最重要,為什么不直接寫成“勤奮才能成功”?為何還要加上天資和機遇?
4.在文中圈畫出相關詞句,找出來評析,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提示:關注重點副詞、修飾性詞語以及雙重否定句式的運用。
參考:“談到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薄氨仨殹薄ⅰ笆聦崱?、“否定不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作者對天資因素客觀存在的承認。
“對于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薄翱陀^”“實事求是”兩個詞語則表明了作者承認天資又不惟天資的科學態(tài)度。前后聯(lián)系起來品讀,可以讀出季羨林先生的辯證思想。
“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薄巴蓖怀隽巳藗兺ǔC遇這一因素的忽略,而“其實”強調了機遇的不容忽視,“有時候”則準確限制了機遇起到“極大影響”的時間范圍。如此,對機遇在成功公式中的作用作了極有分寸的闡釋。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重申:“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全面?!彪m然作者著意強調勤奮在成功中的關鍵作用,但對天資與機遇的客觀存在自始至終不忘提起,對公式的解說可謂首尾圓合,天衣無縫。
(二)解讀勤奮
1.齊讀第8段,討論:作者對三個因素各持怎樣的態(tài)度?
理解“無能為力”:天資是先天決定的,機遇是后天偶然的,所以人力難以決定。
質疑“無能為力”:你是否贊同“無能為力”的說法?特別是機遇,是否真的無能為力?能否說理或例證一下?endprint
2.作者又是如何論證勤奮的重要性的?
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如下板書:
第7段:事例的典型性;第9段:名言的說服力;第10段:引用的經(jīng)典性
3.你能再補充一些有關勤奮的名言和事實,來呼應文章的論證嗎?
4.出示季先生的事例,請學生從中提煉論據(jù),寫一段事實論證的文字。
【投影:季羨林的勤學一生】
6歲的季羨林從鄉(xiāng)下來到濟南的叔父家讀書,課余還去學英語,學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回家。
在清華、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的十幾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與旅游、晚會、娛樂一概無緣。
即使在“文革”期間當門房時,他仍然暗自懷揣小紙片,翻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而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為了寫《蔗糖史》,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八十多歲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圖書館,風雨無阻。
從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辦公室搬到醫(yī)院來了。凡輸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寫東西。滴水石穿,一部《病榻雜憶》就這樣漸漸出來了。由于眼睛必須保護不能再看電視,季先生特別重視讀報,他訂閱了13份報紙和若干大學的校報,《參考消息》的大字版他篇篇必讀,有時則請護士念給他聽。
季先生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四五十年來堅持每天早上4:30起床寫作,幾十年爬出了上千萬字。如果哪天工作沒有收獲,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難安,認為是慢性自殺。所以季羨林先生所說的勤奮不是應景之言,不是泛泛而談,正是他自己一生的總結。
5.學生交流自己的論證片段,集體評議。
(三)解讀成功
1.重點閱讀第10段,結合作者所引用的王國維的“三境界說”,說說怎樣才能獲得成功?
參考:要懷有目標,要執(zhí)著追求,要勤奮不輟,要堅持不放棄,要耐得住寂寞……
2.你認為除了文中的三個因素外,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對成功有一定的影響?大膽挑戰(zhàn)一下大師,說說自己的想法,力求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
參考:心態(tài)、方法、毅力、恒心、執(zhí)著、頑強……
3.教師總結:雖然成功關乎多種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勤奮最為重要,最不可或缺。
李驚梅,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寶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