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丹
摘要: 抗辯式教學的優(yōu)越性日益受到關注。然而,我們對于抗辯技巧課程的性質、課程的結構、案例的選擇、案例的分析、證據的運用等問題,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和共識。于此,本文探討了抗辯技巧課的案例篩選、課程設計要件和課程設計結構問題,嘗試性地提供了一種抗辯技巧課的教學范例,以期細化地討論課程設置的具體樣態(tài)。
關鍵詞:案例篩選;設置要件;設置結構
法律文本與理論梳理一直是傳統(tǒng)法學教育主要關注的教學內容。因此,傳統(tǒng)法學教育課程設置中,抗辯課程的設置是非主流和邊緣化的。而在抗辯式法學教育中,這種情況恰恰相反??罐q式教學更加關注法學教育的職業(yè)性和實踐性,因此抗辯課程必須是其教學課程設置的重點與難點。
一、抗辯技巧課程的案例篩選
抗辯技巧課的成敗取決于案例的篩選,如果案例的選擇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復雜,那么只會導致學生無所適從,無法深入探討,就草草了事,這樣就無法達到課程設置的目的;如果案例的選擇沒有爭議點,那么雙方就無法達成針鋒相對地較量,結果是各說各話、有論無辯,亦無法達到課程設置的目標。
(一)難易度
案例的難易度是整個抗辯技巧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設的專業(yè)課類別,進行不同的設置。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案例的選擇可以主要在民法和刑法兩門專業(yè)領域內進行選擇,案例的難度也應該由淺入深。比如:合同是否有效、代理與居間的區(qū)別、房屋的買賣、故意殺人與過失殺人的比較。對于高年級同學而言,案例的選擇范圍可以夸大至相關部門法領域,可擴展到婚姻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侵權責任法、房地產管理法等領域,案例的難度要適當地增加,難度的鑒別標準可以以是否須要論證作為評價標準:比如法定婚齡的要件,就是一個事實要件,不須要進一步論證,只要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就可以證明真?zhèn)?,因此這樣的情況,就屬于相對簡單的案例設置要素。如果是論證反壟斷行為中的壟斷高價問題,這個案例要件的設置,就比較難,因為要認定壟斷高價,論證過程異常復雜:要首先論證相關市場范圍、進而論證市場中的支配地位、論證高價。每一個小結論的取得都建立在論證展開的基礎上,這種情況就屬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根據學生特點,準確把握案例篩選的難易度至關重要。
(二)爭議點
抗辯技巧課就意味著課程本身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抗辯性、對抗性,這是這門課程的價值所在。對抗性的保障來源于案例本身的爭議點,爭議點是否存在、爭議點是否可以進行論證,這都決定了對抗性的精彩性。首先,案例的篩選應當存在爭議點。如果案例的選擇沒有法律上的任何爭議,那么抗辯就無從談起。比如,民法中關于10周歲以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規(guī)定,這樣的要素在案例中就屬于無爭議存在的要素,這僅僅是一個事實的要素,通過證據事實的搜集即可證明,無須進一步論證的問題。所以,案例的設置必須有爭議點。其次,案例的爭議點必須讓雙方都有論證的空間。比如: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案件中的爭議點很多:相關市場的界定、市場份額等。就以相關市場來說,對于支持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觀點來說,相關市場的界定范圍是飲料市場,這種界定可以從供給替代性、需求替代性等方面加以論證。對于不支持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觀點來說,相關市場的界定范圍是軟飲料市場,這種界定可以通過企業(yè)在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在市場上議價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論證。如此可見,兩方的爭議很明確,即爭議點在于相關市場:一方認為,相關市場是飲料市場;一方認為,相關市場是軟飲料市場,雙方都有論證的理由。可見,如果把這個案例設計為抗辯技巧課,在老師的適當指導下,抗辯雙方一定會呈現(xiàn)針鋒相對、有的放矢的精彩辯論。
二、抗辯技巧課程展開中的設置要件
完成第一步案例篩選之后,就進入到抗辯技巧課程展開的設計了。我們要杜絕實踐中的下列情況:選擇完案例后,直接把案例拋給學生,僅僅告知控辯的程序,接著坐等學生的表演,然后附上點評,案例課程即大功告成。這樣的做法是把案例課程簡單化了,其實在老師讓出講臺給學生的時候,老師的任務并沒有結束。老師必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統(tǒng)領和指引作用,具體筆者將其劃分為四個要件:
(一)分析進路的啟發(fā)
好的案例一定需要雙方的論證。那么如何論證,論證的時候需要哪些資源,如何達致這些資源,實際上就是展開論證的首要問題。這時,老師的指引與指導作用至關重要。老師要為學生的分析進路提供指引,比如圍繞“相關市場”的分析,我們可以分析的進路一方面是實踐性的,即可以查找《反壟斷法》《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美國司法部反壟斷指南》、美國法院的判例等等,一方面是理論性的,即可以查找相關專著、重要論文、國外學者的最新研究等。很顯然,如果老師不提供相應檢索資源、著作書目、相關重要學者等研究資源,此處對于學生而言,面對浩如煙海的理論與實踐資源,真是無法短時間找到有效的論證資源,結果使抗辯課程流于形式主義。因而,老師在案例分析進路的啟發(fā)與指引方面作用凸顯。
(二)證據運用的訓練
法律的推理過程,是一個從案件事實到法律事實的證明過程。從案件事實到法律事實,中間的證明環(huán)節(jié)就是證據,因此,證據的運用對于法律人來說至關重要。對于抗辯式課程來說,毫無疑問,也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訓練包括:第一,證據的分類。應將證據按照案件的證明標準進行分類。如在反壟斷案件中,有的證據在證明相關市場、有的證據在證明市場份額、有的證據證明濫用市場行為。第二,證據鏈條的完整性。對于學生而言,證據分類并不難,但是如何在不同類的證據之間進行相關性的證明,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這是一個難點。老師應該在此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提高其證明的邏輯性和證明的有效性。
(三)語言表達的培養(yǎng)與訴狀的寫作
抗辯式技巧課程,通過辯論雙方的答辯對抗和訴狀寫作,最主要、最直接地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于這兩方面,老師也要進行相關的指導,具體包括:語言表達方面,法言法語的規(guī)范性訓練、法庭禮儀的培養(yǎng)、思維邏輯的訓練與培養(yǎng)。朗誦與演講能力的培養(yǎng);書面表達方面,最好在抗辯技巧課中設置訴狀寫作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書面寫作技能。通過訴狀的寫作,鍛煉學生重點突出、邏輯清晰、文字整合、一針見血的書面說理能力。
三、抗辯技巧課程結構的設置
抗辯技巧課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y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應該盡快考慮在現(xiàn)行教學結構內,設置抗辯技巧課程。筆者認為,現(xiàn)行抗辯技巧課程的結構設置應注意下列重點要素:
(一)設置的時間與課時
由于課程本身的實踐性,因此,課程設置的時間應晚于相應部門法的理論課程?,F(xiàn)行部門法理論課的設置一般均在大學一年級,因而,最早在大學二年級才可以開設抗辯技巧課。課時的設置要考慮抗辯技巧課的訓練性,對于學生而言,通過這樣的課程,要循序漸進的摸索、一點一滴的提高,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實踐課流于形式,欲速不達。因此,課時的設計就不能像普通的理論課僅僅設置在36或者54學時,最好學時在72學時以上。這樣一方面保證了老師的指導,一方面尊重了學生的接受規(guī)律。
(二)考核機制的設置
這種課程的考核機制可以不同于以往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考核僅僅注重書面形式的考核,而這種課程的考核一方面仍然可以以書面的形式考核,如提交訴狀。另一方面,還可以以語言表達的形式進行考核,比如抗辯課程中的答辯表現(xiàn)。這種考核機制,對于法學教育考核機制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新。這對于以培養(yǎng)未來的法官、律師、檢察官來說,無疑意義重大。
(三)師資力量的整合
當然,抗辯技巧課程的開展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師資力量的整合問題。通過前文的表述可見,無論是在案例的篩選、還是在課程展開的過程中,都須要投入大量的教師資源,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教師投入,一切皆空。而且,普通的教師資源還無法滿足這個課程的設計,最好是把有豐富司法實踐經驗的老師挑選進來,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聘請些著名的法官、律師參與到教學中來,并與學校的理論教師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發(fā)揮作用。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