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蘭
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lián)用治療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效果
黃秋蘭
目的 分析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lián)用治療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 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甲氨喋呤治療, 觀察組給予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 觀察兩組治療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0%(P<0.05)。對照組患者子宮切除率為22.5%明顯高于觀察組的2.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出院時間及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轉陰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臨床治療中, 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喋呤效果確切, 有利于降低子宮切除率, 且見效快, 可加速患者恢復, 值得推廣應用。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米非司酮;甲氨喋呤;子宮切除
作為臨床近年一類常見性特殊異位妊娠疾病,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初期診斷誤診與漏診率較高, 若未經(jīng)及時處理, 則可能引發(fā)子宮破裂及陰道大出血等問題, 嚴重者需切除子宮治療,對患者造成嚴重的身心創(chuàng)傷[1]。本文探討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lián)用對治療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 入組病例B超檢測結果均提示子宮前壁下段伴有回聲團;生命體征各指標均無較大波動;腹腔內未見出血征象;孕囊直徑不超過3~6 mm, 血HCG指數(shù)顯著升高, 且均有生育要求。排除子宮破裂、陰道大出血、孕囊直徑>6 mm以及肝腎功能異常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8歲, 平均年齡(31.4±5.2)歲;停經(jīng)時間33~59 d, 平均停經(jīng)時間(39.8±3.6)d;孕囊直徑37.6~55.7 mm, 平均孕囊直徑(42.8±6.2) mm;12例為子宮腫瘤, 28例為剖宮產(chǎn)手術。血HCG水平為1308.6~1478.6 mIU/ml, 平均(1365.2±254.5)mIU/ml。觀察組患者年齡24~38歲, 平均年齡(31.2±5.4)歲;停經(jīng)時間34~58d, 平均停經(jīng)時間(39.7±4.4)d;孕囊直徑37.4~55.8 mm, 平均孕囊直徑(42.5±7.1)mm;11例為子宮腫瘤, 29例為剖宮產(chǎn)手術。患者血HCG水平為1311.4~ 1487.2 mIU/ml, 平均(1364.5±232.6)mIU/ ml。兩組患者的年齡、停經(jīng)時間、前次手術類型、孕囊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甲氨喋呤治療, 觀察組另給予米非司酮。其中甲氨喋呤給藥量參照體表面積為50 mg/m2, 經(jīng)肌內注射, 1次/d;米非司酮單次給藥量為50 mg, 2次/d, 經(jīng)口服用。兩組療程均為1周, 治療2周后行宮腔鏡電切治療,切除妊娠組織后觀察治療情況。
1.3 療效評定標準[2]①治療成功:經(jīng)2個療程藥物治療后患者血HCG指數(shù)持續(xù)下降或持續(xù)下降幅度>20%;B超檢測結果提示包塊縮?。?0%, 且患者臨床體征完全消失;②治療失?。航?jīng)2個療程藥物治療后患者血HCG指數(shù)持續(xù)升高,妊娠處破裂造成腹腔內出血;臨床癥狀如腹痛等未見緩解,或進一步加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藥物治療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成功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藥物治療成功率對比[n(%)]
2.2 兩組子宮切除率對比 對照組因藥物治療失敗而切除子宮者9例, 子宮切除率22.5%;觀察組僅有1例行子宮切除術, 子宮切除率2.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平均出院時間及血HCG轉陰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x-±s, d)
所謂瘢痕妊娠是指受精卵著床于子宮切口瘢痕處, 屬于異位妊娠范疇, 具有較高的危險性[3]。隨著近年來剖宮產(chǎn)率不斷增高,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例數(shù)也隨之增多。對于此類病例若盲目采用刮宮術處理則有可能造成子宮破裂以及大出血, 對孕婦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4]。此外還有一部分孕婦依然有生育要求, 所以臨床多采用藥物保守治療以保全子宮。
在臨床上,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是異位妊娠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 多為前次子宮手術影響下子宮切口尚未徹底愈合,而切口區(qū)域內膜也尚未完全修復, 因此造成瘢痕處撕裂, 受精卵在此情況下著床于薄弱的瘢痕組織區(qū)域, 孕囊則深入子宮肌層, 完全被瘢痕組織所包繞而無法與宮腔相互連通, 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而完善的底蛻膜, 胚胎受此影響也就難以良好發(fā)育[5]。近年來, 米非司酮和甲氨喋呤兩種藥物在各類異位妊娠治療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其中甲氨喋呤屬抗葉酸代謝藥物, 能抑制體液免疫反應, 并對葉酸還原酶產(chǎn)生影響, 使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發(fā)生障礙,造成DNA缺乏, 導致免疫母細胞無法產(chǎn)生漿細胞以及小淋巴細胞, 因而抑制遲發(fā)超敏反應以及體液抗體的產(chǎn)生, 是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抗代謝藥物, 可有效抑制滋養(yǎng)細胞增生,破壞子宮內膜絨毛, 進而加速胚胎組織壞死脫落與吸收[6]。米非司酮則屬于強效孕激素拮抗劑, 屬于臨床常用藥物, 其能夠加速絨毛滋養(yǎng)細胞壞死以及腺上皮細胞凋亡, 致滋養(yǎng)細胞以及胚胎變性壞死而有效抑制孕酮活性, 最終實現(xiàn)終止妊娠的臨床目的[7]。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與甲氨蝶呤聯(lián)合用藥治療, 結果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治療成功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0%, 對照組子宮切除率為22.5%明顯高于觀察組的2.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出院時間及血HCG轉陰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胡紅梅等[8]報道基本一致, 充分說明米非司酮與甲氨喋呤聯(lián)合方案用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療效確切, 不但能加速患者恢復, 還能減少子宮切除, 減輕患者身心痛苦。
綜上所述, 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臨床治療中, 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喋呤效果確切, 有利于降低子宮切除率, 且見效快,可加速患者恢復, 值得推廣應用。
[1] 沈化及, 孫慧婷, 施如霞.剖宮產(chǎn)子宮切口疤痕妊娠50例分析.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2, 16(15):147-148.
[2] 王友云.剖宮產(chǎn)子宮切口疤痕妊娠58例治療分析.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12, 18(15):2210-2212.
[3] 李翠芬, 韓臨曉, 劉燕燕.垂體后葉素宮頸注射治療子宮疤痕妊娠陰道大出血療效分析.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2, 11(9): 684-685.
[4] 顏為紅, 陳奎喜, 馬超.剖宮產(chǎn)疤痕部位妊娠診治分析.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1, 22(1):80-82.
[5] 楊永芹.6例子宮疤痕切口妊娠的臨床分析.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12, 8(11):151.
[6] 崔雪蓉, 卞度宏.剖宮產(chǎn)術后子宮疤痕妊娠的臨床診治進展.疑難病雜志, 2012, 11(7):562-564.
[7] 龍麗霞, 欒樺.剖宮產(chǎn)術后疤痕處妊娠的高危因素探討.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 2010, 6(6):429-431.
[8] 胡紅梅, 張?zhí)K英.保守藥物治療剖宮產(chǎn)子宮切口疤痕妊娠的臨床觀察.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3, 7(11):116-11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14
2014-12-30]
523660 東莞市清溪醫(yī)院婦產(chǎn)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