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興
科學儀器市場新看點:民用化
易 興
曾幾何時,這些價格昂貴的高端產品“專屬于”實驗室,只有科學家們才能駕馭這種操作復雜的“玩意兒”。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提升與相關技術的進步,科學儀器變得越來越“玲瓏有致”,越來越“通俗易懂”,離老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近。
驀然回首間,我們發(fā)現(xiàn),曾經“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科學儀器正在慢慢“貼近百姓家”,其中,因醫(yī)療診斷、環(huán)境監(jiān)測、食藥檢測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現(xiàn)已成為“科學儀器民用化”最熱門的三個領域。
曾經的“富貴病”——糖尿病現(xiàn)在已成為了威脅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通病”,據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13年我國的糖尿病人數(shù)就已高達1.14億。我們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監(jiān)測與服藥,但“總往醫(yī)院跑”實在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家用血糖儀市場空間產生了,而國內外眾多企業(yè)也早已瞄準了這塊大蛋糕。
日前,國內互聯(lián)網巨頭騰訊宣布推出“糖大夫”智能血糖儀,正式“插足”家用醫(yī)療設備市場。據說“糖大夫”品質達到專業(yè)級別,但售價很是親民——僅為299元,更可以借助微信與病友、親友,甚至是醫(yī)生連接,真是“一人生病,全民關心”的節(jié)奏啊!
說完糖尿病,我們再來談談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癥。從古至今,癌癥的治療都是一個讓全球醫(yī)學界“束手無策”的大難題。既然“亡羊補牢,為時已晚”,那我們可以“未雨綢繆”——癌癥早期診斷。據報道,Owlstone公司成功推出了一款名為Lonestar的吹氣檢測儀,正嘗試將其核心技術集成進手機,也許兩年后,你對著手機吹口氣就知癌癥有沒有,就如同檢測酒駕一樣簡單。
而更為精準的早期診斷技術就是基因測序了。近幾年,基因測序技術已經從第一、二代開始向第三代邁進,同時伴隨著政府投資與全民關注,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guī)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越來越多的基因測序“便民利器”相繼涌現(xiàn)到了市場中。
例如,美國加州GenapSys公司獨辟蹊徑,計劃推出一款與Ipad相同尺寸和重量——可能也會是相同價格——的基因測序儀器,并且產品售價與定位均為潛力無限的“普羅大眾”,巧妙避開了與Illumina、Life Tech等基因測序巨頭的直面競爭。
大家是不是還對2014年“APEC藍”念念不忘?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不再計算一年有多少“霧霾天”,而是掰著指頭數(shù)一年有多少“APEC藍”。近年來,我國“霧霾”興盛,對老百姓的身體與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擾,而正因如此,環(huán)境監(jiān)測儀器民用化之路在中國演繹得更加如火如荼。
海爾的“空氣盒子”、漢王的“霾表”、墨跡天氣的“空氣果”、清天朗日的“空氣知了”??越來越多的家用空氣質量監(jiān)測儀“粉墨登場”,種類繁多(室內的、室外的、車載的、便攜的等),功能也不少(PM2.5、溫度、濕度、CO2、氣壓、甲醛、CO、過敏源、電磁輻射等),但究竟實用性如何,尚需用戶與市場給出答案。
除了家用產品外,“可穿戴”也成了“環(huán)境監(jiān)測儀器民用化”的另一大特點。2014年,加拿大推出了一款可穿戴的智能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備 TZOA,采用光學粒子計數(shù)器原理,可即時監(jiān)測人們周圍的環(huán)境狀況,如空氣質量、紫外線強度等,值得一提的是,TZOA同時還極具時尚性,其如同徽章的外型很吸引人。
而國內科學家也不甘示弱,目前有來自重慶的一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宣稱打造出了“全球首款穿戴式智能空氣凈化器”,這款產品像一款沒有遮住耳朵同時麥克風延長到鼻孔的頭戴式耳麥,戴在身上可以隨時隨地檢測空氣質量,放在家里還可以自動優(yōu)化空氣質量;如此而言,這款抗霾利器確實可以將佩戴者從室內保護到室外。
“民以食為天”,但地溝油、瘦肉精、塑化劑、鎘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挑戰(zhàn)中國老百姓的“生存極限”。有病須吃藥,但毒膠囊、烏頭堿、汞超標等藥物安全事件,讓我們不得不懷疑“是藥三分毒”說的只是副作用嗎?值得慶幸的是,各類民生安全事件的頻發(fā),進一步推動了科學儀器“貼近百姓家”的發(fā)展趨勢,或許,老百姓很快就對自己“舌尖上的安全”有話語權了。
2014年一款產自以色列的SCIO微型光譜儀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國內外媒體連番報道,僅儀器信息網就有五條之多,據稱,SCIO類似于U盤大小,可通過藍牙4.0和與智能手機連接,只需輕輕一掃,就可檢測食品、藥品和其他物品中的化學成分。
利用光譜掃描食品、藥品成分,并利用智能手機進行數(shù)據分析的微型光譜儀目前在國內也在逐漸興起。例如,江蘇大學陳斌教授研制成功了首臺基于手機的近紅外光譜系統(tǒng),目前已實現(xiàn)豐水梨糖度的實時檢測;重慶大學溫志渝教授掌握了微型光譜儀技術,盡管離產業(yè)化尚需一段時日,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已可想而知。
僅就上述而言,目前“食藥檢測儀器民用化”主要集中在物質成分檢測層面的探索,未來如何更功能化與實用化,科學家與儀器制造商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塊市場蛋糕相當誘人,值得我們所有人期待。
有科學家曾預測,未來一年內會有更多的新技術、新儀器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更緊密,“民用化”已成為科學儀器技術與市場未來發(fā)展態(tài)勢不可忽視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