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人文主義教育理論該理論強調個人的價值與生存的意義,因而在教育上的主要措施是形成開放的學習平臺、自由多元的學習方式。自由多元的學習方式的建構有助于幫助學生自我實現(xiàn)。教育憑借的是人的愛心與智慧。一所成功的學校必須滿足學生這兩方面的需求,而人文主義觀點正是最適合給予學生從中獲得愛與發(fā)展自我價值的最佳教育方式。
一、“人文德育”理念及其與我校辦學理念的結合
人文德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它從人的本性出發(fā)、以人的發(fā)展為核心,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探究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的個性充分而完善的發(fā)展。
我校在經過專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于21世紀初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求發(fā)展”(即“三自”)教育模式?!叭浴苯逃侵冈趯W校的一切教育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管理的主體和發(fā)展的主體,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特色課程、課堂教學和心理、道德教育等途徑,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對學生進行的學習能力、教育能力和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其特點是突出人的主體性、全面性和發(fā)展性。
由此可見,人文精神中對人主體意識的極大強調與“三自”教育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高度重視不謀而合,而這也正是我?!叭浴鞭k學特色理論與實踐的題中之義。我校德育工作長期以來一直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充分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人文引領、自主發(fā)展的人文特色,德育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文基礎。人文精神和自主發(fā)展的思想一直貫穿學校德育工作的始終;因此結合工作的實際,打造出以“德育為先、人文引領、自主發(fā)展、全面提升”為指導思想的學校“人文德育”特色工程,充分體現(xiàn)出了學校的人文德育理念與特色。
二、集體閱讀、集體觀影活動在學校德育滲透中的作用和意義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教育者的巧妙利用下,理應成為學校德育“潤物無聲”的第二教科書。
而集體閱讀、集體觀影活動與學生個人的閱讀觀影相比,具有更多的同伴性、同步性、引導性與反饋性。同伴討論、師長引領,這對處于世界觀形成初期的青少年來說具有重要領航意義。
三、集體閱讀、觀影活動的開展
筆者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深諳語言源于生活;而班級德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中,可立足語言教學與班級德育的契合點,努力嘗試實現(xiàn)學科教學和班級德育的有機結合,努力使教育更貼近學生實際,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 課題引領——自2010年,筆者便承擔了學?!毒W絡環(huán)境下英語校本閱讀教材應用初探》的課題研究,而集體閱讀、集體觀影活動的開展與德育滲透是其中重要的有機環(huán)節(jié);通過課題研究,集體閱讀、觀影活動成為了實實在在而又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2. 平臺依托——立足原有文學作品,編撰了適應學生年齡特點、心智水平的校本閱讀教材,豐富和完善了集體閱讀活動載體;建立閱讀、觀影分享網站,拓寬交流平臺,進一步落實活動的同伴性、同步性和交流性。
3. 精心設計——全方位、全員化的整體設計,開展主題閱讀和主題觀影;同時,將閱讀、觀影、征文、研討、實踐、評比結合起來,使得文學德育、電影德育滲透在師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4. 輔助智育——與學科教育(尤其是語言學科)緊密結合,豐富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科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在用中學,學以致用,提高實踐意識與實踐能力。
四、實踐體會與前景展望
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鑒賞辨別能力還有待提高。面對文學作品、電影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意識形態(tài),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接納的信息、得到的體驗可能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感知思考能力、鑒賞分析能力及整理提煉能力;在集體閱讀、集體觀影的活動開展中注意篩選素材;在德育滲透的潛移默化中精心設計、善于提煉,找好切入點與方式方法;在讀后、觀后的實踐活動組織中豐富內容;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事件中,注重因勢利導、抓住每一個教育瞬間。在從事教育活動尤其是德育活動時必須心懷高度謹慎、負責的態(tài)度。
在今后的集體閱讀、集體觀影活動組織中,如何更好地推行“人文德育”理念,如何更好地與校本教材開發(fā)、與實踐活動開展、與新課程改革等有機緊密結合,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三大合力”,有待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究。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