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慶桂
左手剪刀
文/李慶桂
今年,我在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做學(xué)術(shù)交流。有一天,朋友瑪婭太太因為要出差,請我代替她到女兒貝蒂的幼兒園做義工。
貝蒂的幼兒園為小朋友們設(shè)立了一個活動室,布置了各種各樣的興趣角,如廚房玩具角、建筑角、圖書角、生物角和其他玩具角。貝蒂所在的班級被稱為尼姆小魚班,走進教室,里面簡直是一個花花綠綠的童話世界。教室門上貼著新入園小朋友的照片,墻壁上展示的是小朋友們的畫作、手工和各種各樣的剪紙,窗臺上擺放著大家共同種植的花草,地板上沒有一排排的座位,而是隨意地放著洋娃娃、坐墊、抱枕、積木等,老師講故事的時候,小家伙們就圍住老師圈坐在一起。
幼兒園老師格萊特先生交給我的任務(wù)是指導(dǎo)小朋友做手工,今天的課程是協(xié)助他們練習(xí)剪樹葉。因為有些小朋友是剛開始學(xué)用剪刀,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剪刀弄傷。當(dāng)時我想這還不簡單嗎,便從文具盒中取出一把兒童專用剪刀開始剪彩紙??墒?,剪刀在手里卻怎么也不聽使喚,更別說剪紙了。我索性又換了幾把剪刀,都沒辦法使用。正納悶的時候,格萊特先生對小朋友們說:“親愛的,工作臺上一個文具盒里放的是左手專用剪刀,另一個文具盒里放的是右手專用剪刀,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習(xí)慣選擇適合自己的?!?/p>
原來,我用的是左手專用剪刀。格萊特先生告訴我:“雖然幼兒園里只有幾個小朋友是左撇子,但是為他們提供左手剪刀是必須的。這樣,用左手做事的小朋友,才不會因為剪刀不合適而影響手工的質(zhì)量?!必惖倬褪亲笃沧樱糜變簣@織布的小機器,花了一年的時間為媽媽織了一個小錢包。
我心里感慨萬千:在德國,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讓左撇子順其自然地獲得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在老師心目中,分不清左右根本不是個事,不必大驚小怪。
格萊特先生介紹說,德國《基本法》禁止設(shè)立先修學(xué)校,幼兒的任務(wù)是快樂成長。幼兒園下午一點半就沒有課了,老師經(jīng)常組織小朋友們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有時還請家長帶來餐具和做飯用料等,教小朋友怎樣做雞蛋沙拉、南瓜湯等飯食,他們在這里掌握了很多課本上根本學(xué)不到的知識。
德國的教育成果顯而易見,幾乎每個德國男人都是半個工程師,每個德國女人都是收納整理的高手。這個以嚴(yán)謹(jǐn)著稱的國家,對待孩子的天性卻格外寬容?;蛟S,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天性長大,腦袋里沒有多少條條框框,眼睛里的光芒才能更加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