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俠
對于“魚生火,肉生痰,蘿卜白菜保平安”這句民諺,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說 “魚生火,肉生痰”。尤其是按照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觀點來看,魚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食材,憑啥給它扣上“生火”的罪名?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是說,魚和肉雖好,但不能食用過量,否則就會傷害身體。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魚肉如帶魚、鰱魚、鱔魚等都屬于溫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導致內火蓄積,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魚生火”。因此,內熱偏盛及陰虛火旺體質者要少吃溫性的魚類。而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看,魚屬于高蛋白質的食物,如果吃得過多,又缺乏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會使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出現(xiàn)問題,造成牙齦、黏膜出血等上火癥狀。
同樣,肉類也不能吃得太多。從中醫(yī)角度來看,“肉生痰”并不是說吃肉過多就容易咳嗽生痰,而是說過多食用肉類食物后,會導致體內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濁?,F(xiàn)代研究表明,肉類含有大量的脂肪,過量攝入容易引起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臨床檢查時,常會表現(xiàn)為血液濃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這正是中醫(yī)痰瘀互結的一種客觀表現(xiàn),也正是“肉生痰”的外在反映。
總結來說,只要適量食用,魚和肉不會帶來“生火”和“生痰”問題。按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成年人每天畜禽肉類的食用量為50-75克,魚蝦類的食用量為50-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