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
我國政府在2001年提出:“農村辦學應該集中人力與資金,辦好中心學校,因而全國將拆掉半數或半數以上的農村區(qū)、鄉(xiāng)學校,實行集中辦學的策略”。“集中資源辦學”政策實施的出發(fā)點之一在于提高教學質量,由于每一地區(qū)的中心學校相對而言有更好的教學設施和更強的師資力量,因此,撤并校點有助于農村的學齡兒童享受到質量更高的教育服務?!稗r村集中人力、資金辦好中心小學”的政策實施后,存在著很多因地因時的差別,尤其是對像貴州這類邊遠貧困山區(qū)農村基礎教育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例如,許多兒童尤其是女童因此政策而失學、原有教學資源遭到流失或浪費,等等。
一、集中資源辦學給邊遠貧困山區(qū)農村基礎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原因
1.在實施“集中人力、資金辦學”政策以后,農村基礎教育面臨許多突出問題
(1)引發(fā)了村民糾紛
校點撤并后,新校點的選址成為村民們爭奪的焦點,很多村民都希望新學校
建在自己村寨以方便本村的孩子上學。在調查中,由于校址問題協調不成而引發(fā)村民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其嚴重違反了集中資源辦學的宗旨與目的,也與新農村建設所提倡的新風尚格格不入。
(2)失學率增加
失學率增加,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嚴重的遲到早退現象。按照農村“集中人力、資金辦中心小學”的政策,校點的服務半徑為3公里。然而由于道路曲折、上山下坡,校點服務半徑實際上遠遠大于3公里,導致學生經常性遲到、早退,甚至曠課。二是推遲了上學年齡。山區(qū)特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導致安全性問題比較突出,集中資源辦學使更多的孩子要到更遠的地方上學,路途遙遠,下雨時容易發(fā)生山洪或泥石流,有些孩子需要涉水過河才能到校,再加上夏天毒蛇比較多,孩子的安全問題讓學生家長憂心忡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大多數家長只能推遲孩子的入學年齡。“ 三是上課效率低。由于學校離學生的家太遠,到校時大部分學生已經筋疲力盡,上課精力不集中、打瞌睡是較普遍的現象,學習效率極低,嚴重影響了學生成績。
(3)增加了學生家長的負擔。
有的家長為了方便孩子讀書將孩子寄住在鄰村親戚家,但很多學生家長在鄰村是沒有親戚的,為了讓孩子上學,他們只有分出一人在學校附近租房以照顧年幼的孩子,不但增加了村民的家庭經濟負擔,還損失了家里的一個勞動力。
(4)教師隊伍的重新整合困難重重
集中資源辦學后,教師的需求量減少了,但對教學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如果辭掉所有的民辦教師顯然是不公平的。因為有些民辦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較好,他們?yōu)樯絽^(qū)的教育貢獻了一輩子,辭掉他們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適。如果辭掉教學能力差的公辦教師又不符合相關人事制度的規(guī)定,整合高質量教師隊伍的計劃只好暫時擱淺。
(5)多頭管理導致矛盾增加,有利時互相爭奪,有責時互相推委
為考慮服務半徑,有的地方兩個村互不相讓,結果將校點設在兩村邊界的邊遠處,交通的不便給孩子上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在學校的管理上,由于校舍偏遠,哪個村也不愿意守護,每到假期,教學設施被盜和被破壞現象嚴重。
2. 集中資源辦學本是一件好事,但對邊遠貧困山區(qū)卻產生如此嚴重的負面影響,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1)邊遠貧困山區(qū)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農村基礎教育的資源嚴重不足,鄉(xiāng)中心校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其條件大多不能完全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 ① 校舍不足。如貴州省某鄉(xiāng)全鄉(xiāng)學齡兒童1636人,實際入學1400多人。鄉(xiāng)中心校要負責全鄉(xiāng)村寨五、六年級學生就讀。學生中住家最遠的有5個小時的路程。由于教室嚴重不足,四、五年級兩個班共有145名學生,一至六年級至少應該有14個班,但每年僅招收10個班。已經進校的學生每個班6O名,在4O平方米左右的教室上課。學校有1間實驗室,已被占用作了教室。住校生有1O0人,每一張高低床要睡4人,一問教室就住50多名男生,其他的一些學生不得不投親靠友。按標準,五、六年級學生住在5公里以外就該住校,但因無條件,只有住在10公里外的學生才有資格住校。② 學?;A設施缺乏,導致部分學生不斷在村小四年級留級,甚至輟學。還有約10%的學生因路遠無法上學。在各村寨,村小條件很差,校舍破爛不堪,學校教室?guī)缀鯖]有窗戶,逢雨天就漏雨。③ 師資不足。由于在邊遠山區(qū)教學生活條件太差,很多公辦老師紛紛想方設法調到中心小學去,而部分愿意在那里從事教學工作的民辦教師在教育改革后又紛紛被辭退,從而造成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2)邊遠貧困山區(qū)的特殊性
邊遠貧困山區(qū)農村基礎教育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基礎教育相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① 人口及居住方式的特殊性。多年來一直是按照“集中人力、資源辦好中心小學”的政策進行校點布局,但是,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相比,發(fā)達地區(qū)人口密度大,鄉(xiāng)鎮(zhèn)的居住人口較多,居住也相對集中,② 學校管理體制的特殊性。邊遠貧困縣,群眾和村、鄉(xiāng)財政都較窮,由于鄉(xiāng)鎮(zhèn)基本沒有額外的財政收入,很多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對學校實行的縣、鄉(xiāng)、村三級管理體制在這里卻無法實行,而仍然采用縣財政一包到底的管理體制。然而,全年的縣財政收入還不夠給全縣老師發(fā)工資。
二、邊遠貧困山區(qū)農村基礎教育新模式構想
在邊遠山區(qū)發(fā)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舉辦的,小規(guī)模學校(主要是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在邊遠山區(qū),政府和各村務機構要動員離退休教師和有志愿的人士以及原來比較負責任而后來被辭退的民辦教師,在村寨開辦私人學堂,負責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待其年齡稍大后再到較遠的公辦學校讀書。這樣可以解決年幼小孩上學難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這一構想的可行性。
(1)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習以為常的共產式平均主義逐步得到廢除,競爭與效益受到日益普遍的重視,私有制具有了合法性,社會整體和個人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近幾年來,民辦學校的興起和發(fā)展就比較突出地反映了市場經濟對教育的影響,使中國邊遠貧困山區(qū)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看到了新的希望。
(2)從歷史的角度看。民問辦學或稱私人辦學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目前雖不能將當時的私學與現代教育中的私立學校相提并論,但中國古代的私學以及后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盛行的私塾,在中國教育發(fā)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私立學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占整個學校教育系統(tǒng)的比重很大。
(3)從目前我國邊遠山區(qū)的基礎教育現狀來看。近幾年來,國家對教育的年平均投資為500億元,學生人均僅40元。因教育經費嚴重短缺,許多邊遠山區(qū)農村地區(qū)沒有足夠數量的學?;蛐I峤邮崭嗟膶W生,使每年約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學生沒有機會繼續(xù)初中和高階段的教育,更沒有機會享受高等教育,嚴重影響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邊遠山區(qū)發(fā)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舉辦的小規(guī)模學校還有很多成熟的條件。如在校舍方面可以起用各村原有的校舍,教室里的桌椅黑板也可以用原來的,這就為邊遠山區(qū)發(fā)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舉辦的小規(guī)模學校提供了必須的物質條件,降低了辦學的成本。在師資方面,首先可以起用已經離退休的熱愛教育事業(yè)的有經驗的老教師;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現行正在實行的大學生西部青年志愿者計劃和大學生特崗教師計
劃,大量吸收優(yōu)秀的大學生到邊遠山區(qū)從事教育事業(yè);再次還可以起用在改革中被辭退而工作認真負責的民辦教師。從籌集教學經費方面來看是個棘手的問題.因為是邊遠山區(qū),不可能讓老百姓交高額的學費,但從整體費用來看也不是一個大數目,建議由省級政府補貼、市級政府補貼,加上與村委會集資相結合,這樣在邊遠山區(qū)發(fā)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舉辦的小規(guī)模學校就有了可行性和可靠的保障。
(1)強化中心學校校長責任意識,真正把教學點當成學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于校長來說,首先必須要保證本部與教學點在管理、待遇上都一視同仁,而且要對教學點傾斜投資,不能把年老體弱的全放在教學點,要選派有責任心、上進心的人到教學點擔當點長職務;其次,本部與教學點要資源共享,不能全部優(yōu)化到本部,不能只到教學點收錢,不為教學點辦事。只有做到本部人員與教學點人員在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教學點教師在人格上得到尊重,他們才會安心教學。
(2)教學點在師資上全方位掛靠中心小學,提高教學點教師的素質
首先是提高教學點教師的思想素質,使其從事業(yè)的高度去認識教師職業(yè)。其次是提高其業(yè)務素質。教學點的老師往往因為地處閉塞之所,缺乏溝通,缺少學習,因而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知之甚少。在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實行教學點教師和中心校本部教師定期換崗,每位教師每隔一定的時間(如3年)必須到教學點教學一年。此外,在評優(yōu)和評職稱方面要優(yōu)先考慮教學點的教師。
(3)教學點在經費上全方位掛靠中心小學,以維持教學點的良好運轉
既然教學點作為中心小學的一部分,那么加大對教學點的經費投入(或傾斜)就應成為學校必須完成并做好的任務,堅決杜絕只到教學點收費,而對教學點的經費投入為零的現象發(fā)生。
(4)教學點在監(jiān)管力度上全方位掛靠中心小學,加強對教學點的監(jiān)管力度
教學點的監(jiān)管關鍵在學校.學校的校長、領導班子成員應把對教學點的監(jiān)督檢查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排上議事日程,也可以與教學點的點長、老師們之間開展互查,加強互相的監(jiān)督,促進交流。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對教學點的監(jiān)督檢查作為考核學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做到每查必到,把教學點的管理納入到學校工作的評估體系之中,絕不能把教學點淪落為上級檢查中“被遺忘的角落?!苯虒W點全方位掛靠中心小學,教學點的工作搞好了,才真正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體現;把教學點的工作搞好了也必將推進教育布局調整的步伐,促進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全面提高邊遠山區(qū)教育教學質量,推動邊遠山區(qū)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