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地方的面包也有很大差異!讓我們來一趟世界面包之旅吧!
經(jīng)得起時代考驗的面包
我們經(jīng)常吃的面包有方包、餐包、火腿包、菠蘿包、奶酪包、椰蓉包……一間小面包店也可提供10多種面包讓我們選擇,一些大型面包店還會售賣不同國家的特色面包,如綠茶紅豆面包、法式鮮奶木頭面包、巧克力面包、牛角包……我們早餐經(jīng)常吃的饅頭、菜肉包、叉燒包等也被稱為中式面包。雖然現(xiàn)代人的食物選擇越來越多,但是面包的地位始終不倒,面包沒有從歷史舞臺上消失!對于不少歐洲人來說,面包仍是他們每餐必備的食物。
黃金般的小麥
每一個偉大的古代文明都必須依靠一種谷類來支撐,例如中國的稻米、南美洲的粟米、非洲的黍米……制造面包的小麥生長于溫度適中的地區(qū),包括我們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中東等地。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chǎn)國,而小麥是世界上交易最頻繁的商品之一。專家預計,到2050年,地球上將會有90億人口,要是這個估算正確,人類所需要的谷物將是現(xiàn)在的兩倍!
瑞典
麥脆餅(Knackebrod)
是一種扁平干脆的面包,用黑麥制成。
德國/美國
椒鹽卷餅(Brezel)
的主要材料是白面粉、酵母和牛奶,這種面包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jīng)十分有名。美國
小圓包(Bun)是一種圓形的小麥包,經(jīng)常被用來制作漢堡包。小圓包的制作材料很豐富,除了面粉和水外,還有牛奶、雞蛋、牛油和白糖。
意大利
薄餅(Pizza)的雛形出現(xiàn)于16世紀,那時候,它的吃法跟現(xiàn)在的三明治一樣,把面包對折,夾上蔬菜、雞蛋、牛油和白糖。
面包是身分的象征,也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長久以來,面包都被視為窮人食物的代表(雖然有些面包用料昂貴、賣相精致),到了今天,我們仍有“啃面包”的說法,表示沒有錢講究飲食。中世紀時的歐洲,富人會把面包當作碟子使用,他們用面包來盛肉,然后把沾了肉汁的面包丟給窮人,讓窮人嘗一嘗肉的味道。當時,一般百姓最擔心的事就是沒有足夠的面包充饑。
黑白面包之爭
到了19世紀,人們才知道粗糙難看的黑面包(全麥面包或雜糧面包)比好看的白面包更具營養(yǎng)價值。19世紀以前,黑面包是窮人的主要糧食,因為他們根本買不起其他食物,黑面包是他們的活命糧。浪費、糟蹋、偷竊面包是大罪,小說《悲慘世界》的主角冉·阿讓就是為了家人溫飽而偷面包,被判入獄5年。白面包是有錢人才可以享用的玩意兒,用精制的白面粉制成,質地細滑,往往配上佳肴一起進食。
希臘
皮塔面包(Pita)起源于希臘,影響遍及埃及、黎巴嫩及敘利亞。皮塔面包不經(jīng)發(fā)酵,配上肉餡制成。
黑西哥
墨西哥薄餅(Tortilla)以粟米粉或小麥面粉制成,餡料包括肉和蔬菜。
法國
杏仁餅(Biscotte)
由面包師傅歐德貝發(fā)明,他把賣不完的面包烤脆,制成可長期保存的面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