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廣泛使用是英語有別于漢語的一大特點。文化頻繁和英語被動語態(tài)常見于各種科技文章和新聞報道中前后缺乏邏輯關系。相對于漢語,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用得比較多,在動作的發(fā)出者不可知或不必說出時,英語常用被動語態(tài)來表示。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結構和習慣表達上有很大差異,英譯漢就成了學習者學習的難點,尤其是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本文就英語被動句的使用情況及其翻譯方法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被動語態(tài) 翻譯 方法
一、引語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它們分屬兩種語系,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英語廣泛使用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則更習慣于使用主動語態(tài)。由于說英語和漢語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造就了被動語態(tài)在兩種語言中運用頻率的差異。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在表達思想時,往往要說出動作的發(fā)出者,這可能和中國人的主體思維習慣有關。漢語民族人們認為“人定勝天”,強調(diào)“悟性”,重視“事在人為”,而英語民族人們重客體思維習慣,因此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得到廣泛使用是受其思維方式影響的:
被動語態(tài)是英語中動詞的一種變化形式,表示句子的謂語動詞與其主語之間存在邏輯上的動賓關系。被動句的主語其實是謂語動詞動作的承受者,敘述強調(diào)的是動作完成后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在進行英語被動句的漢譯時,常常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和漢語的表達習慣,對被動句進行結構上的重組,以達到忠實通順的翻譯目的。
二、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幾種情況
了解并熟悉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用法是英語學習者的首要任務。以下就是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五種情況。
1.動作的發(fā)出者不可知或不易說出來時。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道動作的發(fā)出者,無法對其進行描述或不容易看出動作的發(fā)出者,就不必要列出。因為翻譯與否對其原意影響不大。
例如:1).One of his suitcases was stolen.他的一個手提箱被盜了。(大家不知道到底是誰偷的)
2)The job has already been done.這個活已經(jīng)干完了。(作者或更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活是誰干的)
2.從上下文來看動作的發(fā)出者顯而易見,不必說出來時。當動作的發(fā)出者顯而易見,就不必要提及或列出。因為列出于否對原文無影響。
例如:1)English is spoken in England.在英格蘭都說英語。(不必說by Englishmen,不說也知道)
2)I was born in 1984.我生于1984。(不必說by my mother,世人都知道媽媽生的,沒必要)
3.有特殊原因不愿說出動作的發(fā)出者時。有些時候,由于某種特殊原因,我們不愿說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句子中可省略by動作者。例如:1)Youve been told so many times not to touch these things.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動這些東西。(句子中第一人稱不愿說出)
2)It is reported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refused to provide the funds. 據(jù)報道,聯(lián)邦政府不肯提供資金。(句子中省略了by動作發(fā)出者)
4.作者強調(diào)的是動作的承受者時。當作者強調(diào)的是動作的承受者,我們可說出動作的發(fā)出者時,也可省略。即句子可用by也可省略。
例如:1)The tower was constructed 300 years ago.這座塔是三百年前建造的。(句子中省略了動作的發(fā)出者)
2)This song was composed by a teacher.這首歌是一位老師寫的。(作者說出了動作的發(fā)出者)
5.為了避免句子太過冗長或出現(xiàn)頭重腳輕現(xiàn)象時。有時候,句子的主語太過冗長,如果按照一般的習慣就會使整個句子變得頭重腳輕。這時候使用被動語態(tài)就會讓整個句子的安排顯得很合理。
例如:1)The plan was especially supported by those who wish to have more chance to speak English.這一計劃特別受到那些愿意有更多機會說英語的人的支持。
這個句子如果用those 作主語,因為后面跟著很長的限制性定語從句,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距離就會太遠。犯了英語造句的一個大忌:頭重腳輕,句子不緊湊。
2)Many new opportunities will be opened up in the course of time for those with a university education.今后,具有大學文化水平的人將獲得許多新的就業(yè)機會。
句子如果用those 作主語,因為后面跟著較長的介詞短語,主語與謂語的位置隔開了一定的距離,導致句子的上下結構變得不夠緊密。
三、解決英語被動句漢譯問題的基本方法
如果被動語態(tài)用得不當,不僅會使譯文顯得蹩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會影響表情達意。所以在進行被動語態(tài)翻譯的過程中,不要過分拘泥于原文的結構,而要依照譯文語言的表達習慣,在語態(tài)上做一些必要的變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初學翻譯者的譯文中,“被”字往往出現(xiàn)得比較頻繁。殊不知漢語中表達被動意義的方式多種多樣?,F(xiàn)舉以下幾種譯法。
1.譯成漢語主動句。這種譯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主動形式表示被動,實際上主語卻是謂語動詞的受動者,整個句子表達的是被動的意義。另一種是將原句主語改作賓語,以原句中的動作發(fā)出者作主語。若未說出施動者,則可以補上“人們”,“大家”,“有人”等之類的詞作主語。因而在進行英漢翻譯時,應充分運用漢語的表達習慣來處理英語被動句。
例如:1)Little of this vast body of law is,however,implemented in the Member States.
然而,這一套法律在會員國中很少執(zhí)行。這句話在漢譯時,我們?nèi)杂谩發(fā)ittle of this vast body of law”作為主語。翻譯時將狀語“in the Member States”提前,避免了被動的意義,是以主動形式表示被動意義的情況。
2)Is English understood by people outside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英國、美國以外的人懂英語嗎?這句話在進行漢譯時,我們用動作的發(fā)出者作主語,是原文中的主語在譯文中作賓語的情況。
3)It is well known that most matter has three states.
大家知道(或“眾所周知”)多數(shù)物質有三態(tài)。原文未說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我們在翻譯時自行補上“大家”這個詞使句子有了主語,聽起來就不那么別扭了。
2.譯成漢語被動句。如果遇到英語被動句顯然特別著重被動動作或強調(diào)動作的承受者時,我們在漢譯時也應采取相應的形式,即用被動句來翻譯,以突出其被動含義。這種譯法在不改變原文主語的情況下,用“被、叫、讓、給、受、由、遭到、得到、為……所、加以”等在漢語中表達被動意義的標志詞來處理。
例如:1)The Minister was assassinated in a theater last night.部長昨晚在一家劇院遇刺。雖然漢語中的“遇刺”二字不能明顯地看出被動的含義,但我們?nèi)詫⑵錃w為漢語中的被動句。
2)The letters from his wife are read to him by the nurse in the hospital.他妻子給他的信是由醫(yī)院里的護士念給他聽的。這句話在進行漢譯時我們采用“由”這個表達被動意義的標志詞,使其呈現(xiàn)出來的符合漢語的一般表達習慣。
3)Last year the region was visited by the worst drought in forty years.去年這個地區(qū)遭受了四十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此句翻譯成漢語時,我們用了“遭(受)……”這一句式。將“visit”的原意巧妙地避開了,使其與“drought”更好地搭配。
3.將譯句譯成漢語無主句。在英語中,大多數(shù)時候,想要描述什么地方發(fā)生、存在或消失了什么事物的被動句,以及表示觀點、告誡、要求、態(tài)度、號召等的被動句,譯成漢語時往往可采用漢語無主語形式來表達。
例如:1)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speak the truth.
應該教育兒童講真話。這句話的英文原文沒有告訴我們是誰應該教育兒童講真話,所以我們并不能直接就隨便加一個主語,這時為了句子忠于原句,我們就不要主語了。所以譯成“應該教育兒童講真話”是合理的。
Smoking is not permitted in this theatre.本劇院內(nèi)禁止吸煙。我們從此句的原文中看不出來到底是誰禁止吸煙,所以我們在翻譯時不能隨便添上一個主語。但是這個句子告訴我們地點是劇院,因而譯成“本劇院內(nèi)禁止吸煙”恰恰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及表達習慣。
4.將英語的被動句譯成漢語的判斷句。英語被動句有時并不強調(diào)被動的動作,而只是以被動語態(tài)的形式來描述書屋的過程、性質及其狀況。這其實與系表結構很相似。這類被動句譯成漢語時往往可采用“是……的”句式,即漢語中的判斷句。例如:1)The manuscript was sent to the printer in London a few week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手稿是在法國革命前幾星期寄往倫敦復印的。此句中作者并不強調(diào)“手稿被寄”這一動作,所以在漢譯時必要的調(diào)整句子的結構更體現(xiàn)漢語的地道。
2)My first thirty years were spent in Western America.我的前三十年是在美國西部度過的。英文原句中并不著重“我三十年時間被花費”這一被動含義,所以我們在翻譯時不僅要譯成主動句,還需調(diào)整句子成分使其更符合漢語習慣。
5.對于英語雙重被動句的譯法。英語雙重被動句的譯法與一般被動句的譯法類似,但英語雙重被動句在翻譯成漢語時,我們不能照搬硬套,而需要根據(jù)漢語民族的思維習慣,采用一些輔助性且綜合型的技巧。因為英語中有雙重被動句,而漢語中并沒有這種句式。以下就是常見的三種譯法。
(1)將英語雙重被動句譯成含有泛指主語的漢語主動句。這種譯法是在譯句前加上“大家”、“有人”、“人們”等一些泛指的詞,使原句中的主語與第二個被動語態(tài)結構擴展成一個新的分句。例如:The river is known to have been polluted.人們知道,這條河已經(jīng)受污染了。此句中作者沒有告訴我們第一個被動結構的施動者,我們需自行添加“人們”這一泛指的詞。英文原文的主語,即第一個被動結構的受動者與第二個被動語態(tài)結構形成一個新的分句。
(2)將英語雙重被動句譯成“據(jù)……”的句式。英語雙重被動句在漢譯時將第一個被動語態(tài)結構的詞匯譯成“據(jù)……”,英文原文中的主語與第二個不定式被動語態(tài)結構組合成一個新的分句。例如:The child is reported to have been found.據(jù)報道孩子已經(jīng)找到了。這個句子的第一個被動結構無動作的發(fā)出者,故我們用“據(jù)……”的句式使其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而英文原句與第二個不定式被動語態(tài)結構重新組合成一個新分句。
(3)將英語雙重被動句譯成無主句。這種譯法是只要將英文原文中的主語與第二個不定式被動語態(tài)結構擴展成一個新的分句。例如:The guest were arranged to be met at the meeting room.安排在會議室見客人。此句為了更符合漢語民族的思維方式,我們將其譯成主動句。因為英文原句中第一個被動語態(tài)結構無施動者,而其主語與第二個不定式的被動語態(tài)結構恰恰構成動賓結構,故譯為無主句較為合理。
四、結束語
以上所有都僅僅只是英語被動語態(tài)翻譯中的一小部分。想要真正弄透漢英翻譯中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仍需不斷地總結。根據(jù)實際情況,結合漢語習慣制定出相應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陳生保.英漢翻譯津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2]陳文燦.英語被動句的認知及其翻譯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0.
[3]曹桂花.英語被動句的漢譯[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4]孫信偉.孫萬彪.中級翻譯教程應試指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國棟.大學英語深層語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王芳,呂娟.淺析英語被動句的漢譯[J].咸寧學院學報.2007.
[7]晏微微.淺談英語被動句的翻譯[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
[8]張欲曉.淺談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漢譯技巧[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