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要】在釋意理論中存在一種“脫離”假說,即脫離原語外殼。交替?zhèn)髯g的記憶過程便需要“脫離”假說的應用。此過程中需要接收原語之后,進行解碼,即脫離原語外殼,將意義存于記憶中。相應的筆者提出跟述、復述以及筆記輔助的方法訓練記憶能力,并用“脫離”假說分析其可行性。
【關鍵詞】“脫離”假說 交替?zhèn)髯g 記憶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4-0049-02
一、引言
口譯包含多種工作方式,其中交替?zhèn)髯g是較為常見的口譯方式。交替?zhèn)髯g指代的是在講話人完成部分或全部講話后,譯者根據(jù)記憶、理解以及筆記,以口頭傳述的方式將原語翻譯成目的語,并將意義傳達給聽眾。然而在連續(xù)的語句里口譯員會很快忘記講話人使用的字詞,頭腦中只剩下對意義的意識形態(tài)。種情況符合釋意理論中的“脫離”假說,因此用“脫離”假說來分析交替?zhèn)髯g中的記憶過程,有效地找出記憶訓練的方法。
二、“脫離”假說
“脫離”假說是巴黎釋意學派口譯理論中的一部分?!鞍屠栳屢鈱W派口譯理論主要包括口譯過程三角模型(簡稱釋意模型)、“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假說(簡稱“脫離”假說)和會議口譯辦學模式三部分內(nèi)容”。(張吉良 2011)其中,脫離假說是釋意理論三角模型中的一部分。釋意理論認為,口譯過程是一個三角過程而并非直線,它包括三個過程:理解原語的意義、脫離原語語言形式外殼、重新組成譯語表達?!懊撾x語言外殼”并不是指脫離語言的載體而存在的虛無縹緲的思維,而是指在聽到原語之后,脫離原語的外在形式,以其意義的形式存在于大腦中,再將其譯成目的語。因為“口語轉(zhuǎn)瞬即逝,含義與聲音一同消失,但是意義卻存留在聽話人記憶中”。(夏智姣 2008)
三、從“脫離”假說看交替?zhèn)髯g中的記憶
我們所說的記憶類型可以分為三種: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瞬時記憶屬于未處理的原始記憶,也被稱作感覺記憶,由感覺和記憶共同作用,信息量大,但是儲存時間短。短時記憶也被稱為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核心,指可操作性的短暫記憶。長時記憶指的是儲存性永久記憶??谧g過程中,接收原語時靠的是瞬間記憶;解碼時將其轉(zhuǎn)換成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是我們平時訓練或者讀書等經(jīng)歷中儲存的,是長久存在的,短時記憶可以轉(zhuǎn)換成長時記憶。
在交替?zhèn)髯g中,表面上來看,口譯員經(jīng)歷的是聽、記、譯的的過程——聽原語、記筆記、口頭翻譯。然而,實際上,口譯員要接收原語、解碼、記憶、編碼,然后再表達,這是一個認知處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解碼的過程就是在脫離原語外殼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伴隨著口譯員的記憶進行。通過對交替?zhèn)髯g的觀察和譯員筆記的分析發(fā)現(xiàn),口譯員通過瞬時記憶紀錄語言形式,意義形成后就擺脫了其依附的語言符號,即脫離了原語外殼,儲存在短時時記憶中,口譯員根據(jù)處理過的短時記憶并輔助筆記進行口譯。越是資深口譯員其筆記越少,大多都是一些表明邏輯關系的線條或箭頭,這說明在交替?zhèn)髯g中譯者已將原語的語言形式脫離轉(zhuǎn)換成意義,以上是交替?zhèn)髯g員得以在長段講話過后譯出其意義的原因。
四、從“脫離”假說看交替?zhèn)髯g中的記憶訓練
在記憶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選取的記憶訓練方法包括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機械性訓練,包括跟述、復述及筆記輔助的訓練;另一方面是增加長期知識的儲存量。跟述的目的是訓練注意力的集中,加強原語的接收,確保“脫離”之前的原語準確性。復述的目的是訓練“脫離”原語之后,意義的轉(zhuǎn)化,確保“脫離”時意義的形成。筆記輔助的目的是在“脫離”之后,確保譯成目的語的準確性。
4.1 跟述、復述及筆記輔助
跟述也被稱為影子訓練法。要求訓練者跟原語同步,可訓練瞬時記憶,意在訓練原語信息的錄入。我們可以選取不同的主題,例如,旅游視頻、會議講話、演講、談判、各種演講等進行模塊化訓練。在訓練記憶的同時也可以增強原語的表達能力。跟述訓練的是“脫離”之前接收原語的能力,只有確保原語的質(zhì)與量,才能保證脫離語言外殼下的意義的準確性。
復述訓練要求訓練者拉長聽力時間,先練習用原語復述篇章內(nèi)容,再練習用目標語復述,由瞬時記憶向短時記憶轉(zhuǎn)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訓練的是脫離語言外殼的意識與能力,將原語意義傳遞出來。我們可以從簡單句、短句向復雜句、段落、篇章過渡。“短句復述訓練重點要求學員盡可能準確復述原句,提高記憶的準確性;在長句和段落復述訓練中,要求學生在盡可能轉(zhuǎn)達原意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這一階段的復述是在訓練理解之后的記憶,要求學生抓取關鍵詞的同時最大程度轉(zhuǎn)述細節(jié)語義?!蔽覀兘?jīng)常說“記憶為主,筆記為輔”,筆記是處于輔助位置的,要在訓練記憶之后再訓練筆記,否則會出現(xiàn)過度依賴筆記的狀態(tài)。在筆記上,我們要消除幾個思想誤區(qū):一、會速記才會筆記;二、筆記是逐字記錄;三、筆記有固定模式;四、會筆記才會翻譯。以上想法都是錯誤的,速記與筆記屬于兩個領域,口譯中筆記記的是“脫離”原語外殼之后意義形式,是譯者用于輔助記憶的提示語。速記和逐字記錄都會拖譯者的后腿,拘泥于原語的語言形式,不符合我們的“脫離”假說。此外,筆記的模式依譯者習慣而定,且,譯者本身還應根據(jù)原語題材等方面的不同進行變通。筆記不是口譯的必備,在口譯成為一門學科之前,以前的口譯員都是根據(jù)記憶進行翻譯。筆記輔助訓練的是“脫離”之后,得到意義的同時,譯者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記錄,輔助翻譯的進行。
4.2 知識儲存
1997年的國際翻譯學術研討會中,塞萊斯科維奇在許鈞采訪中指出,“翻譯的任務是轉(zhuǎn)達交際意義,而語言只是理解意義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若想正確理解意義,譯者不僅僅要擁有語言知識,還應有足夠的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傊?,需要有廣泛的語言外的知識?!?/p>
五、總結(jié)
我們將“脫離”假說應用于交替?zhèn)髯g中的記憶訓練的論證中,為的是讓我們注意到脫離語言外殼進行口譯的重要性。在“脫離”假說的應用下增強記憶能力,我們便可在翻譯過程中減少原語對目的語的制約,減少兩種語言由于語言形態(tài)造成的阻礙。此外,訓練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到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龔龍生. 從釋意理論看口譯研究[J]. 中國外語. 2008(5):80-90
[2]許鈞. 翻譯釋意理論辯——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談翻譯[J]. 中國翻譯: 1998(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