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一日對“哥哥”張國榮的粉絲來說,是年度“張國榮日”。他們年復一年在每個春暖花開或陰雨綿綿的日子憑悼他。
悼念隊伍中充斥著大量九零后青年,這與梅艷芳、鄧麗君的粉絲群不同。同是不屬于這個時期的已故明星,后者擁有基本固定的擁躉,現(xiàn)今大多人到中年。只有張國榮卻持續(xù)享受著每一代年輕人的喜愛。
對22歲的李茜婷來說,張國榮幾乎是她唯一愛慕的偶像,即便在張從二十四層縱身一躍結束自己生命時,她小學還沒畢業(yè)。李茜婷也承認,13歲以前她對張的記憶僅限于“爸爸常聽他的歌”“好像戲也演得不錯”。在哥哥墜樓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時,她也只是“父親悲傷的旁觀者”。
“說好是一輩子就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直到在《霸王別姬》里看程蝶衣說出這句臺詞,張國榮三個字對李茜婷才有了特別的意義?!澳憧此菚r的眼神,眼里的那種絕望…其實那時候也還小,但不知道為什么,那樣的場景就是能夠戳到你心里。”這一戳讓李茜婷心里生出一股欲望,想要了解他,了解他是個怎樣的人,能演出這樣的角色。
九零后幾乎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愛上張國榮的,看他的電影,聽他的歌,進而看所有能找到的訪談,逛遍大大小小的論壇。最后癡迷其中,“一入榮門深似海”。
真實、仗義、善良,是所有張國榮的粉絲列舉出喜歡他的理由的公約數(shù)。張送歌迷回家,陪歌迷在路邊等一整夜之類的故事至今在粉絲群體中廣為流傳。斯人已逝,很多事早已真假難辨,但張的年輕粉絲們并不在乎?!翱赡芫褪且驗樗辉诹耍运男蜗蟾篮昧?。這些事是不是真的我不關心,但我相信他做得出來”,同樣二十出頭的梁松并不介意美化張國榮。
李茜婷卻并不愿意用“完美”去定義自己的偶像。她眼里的張國榮很小孩子脾氣,講話經(jīng)常得罪人,這正是“真實”的一個注解?!八粫炎约喊b得很完美,不像現(xiàn)在的明星,但也正是這樣,我們覺得他不是神,跟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人。”
知乎用戶Maud Smith指出“張國榮年代是老的,但內(nèi)核是新的”,梁松和李茜婷都認為這正是九零后喜歡張的獨特原因。李茜婷強調(diào)張具有先鋒精神和前衛(wèi)理念:“他在那個時代,就穿高跟鞋、穿裙子亮相演唱會,更關鍵的是,他且只有他穿出來好看?!绷核蓜t在張身上讀到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自由而慵懶——這正是一大批九零后年輕人標榜或追求的。
前年,李茜婷趕去香港參加了“繼續(xù)寵愛·十年”音樂會,活動中她結識一位香港大學的榮迷,對方告訴她自己是為了離哥哥更近一些才考去香港念新聞專業(yè),希望畢業(yè)后能有機會做關于張國榮的報道。有的榮迷直到現(xiàn)在還會每天去張國榮吧留言,說自己的近況,對張說“我愛你”,他們覺得哥哥聽得到。而每年的悼念活動,則是“大家聚在一起,跟哥哥交流”。
人們常常對一個影響自己生活的人抱有長久的懷念,張國榮對粉絲的影響不僅是演過多少不朽的銀幕經(jīng)典,留下多少膾炙人口的歌,在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上,偶像的力量“潤物細無聲”。一些九零后的粉絲相信,喜歡一個人,就會慢慢成為他。(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摘自《大眾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