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暗示教育法
暗示教育法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暗號等對孩子施加影響,改變孩子心境、情緒、意志、興趣的家庭教育方法。在某些情況下的家庭教育中,暗示要比說服教育更為有效。家長在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
二、孩子互換法
在假期或雙休日里,我們不妨讓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離開父母,到自己的朋友、親戚的家庭里生活一段時間,當然選擇讓孩子去居住的家庭應該具有良好的家風。在新的環(huán)境里,孩子會受到環(huán)境約束,改變自己的角色,可以得到新的熏陶和影響,改變諸如好吃懶做、為所欲為等不良習慣。
三、家庭角色互換法
家庭角色互換法是指選擇雙休日的一天,孩子和父母來個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家長,使孩子從中體驗當父母的辛勞,從而學會體貼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承擔責任,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有責任就會有風險,只有敢于面對風險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許多“好心”的父母擔心孩子獨立承擔責任會傷害他們,殊不知不讓孩子承擔責任更是對孩子的傷害,以致孩子將來無所作為。
承擔責任并不是強人所難,只要他們力所能及,應讓他們承擔起應承擔的責任,并在必要的時候要給予適當?shù)膸椭?/p>
四、雙向反思法
雙向反思法是指面對犯了錯誤乃至嚴重錯誤的孩子,家長既不暴跳如雷、拳腳相加,也不視而不見、遷就掩飾,而是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并以自我批評的態(tài)度承擔責任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高標準法
提高標準法是對超常學生使用的一種家庭教育方法。
超常學生是指智能發(fā)展明顯超出同齡人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其特征是: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廣泛而強烈的認知興趣;有較敏銳的觀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有較強的記憶力;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具有獨特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六、心理換位法
心理換位就是克服“自我中心”。不要以為別人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一樣,不要以為自己都是對的。家長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的同齡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認識和處理問題。把握心理換位的策略,關鍵是了解孩子,增進與孩子的接觸,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談理想,談學習,談生活,談家常,談他們關心的問題。
七、嚴而有慈法
父親在孩子的眼中應該是權威人物,對孩子的成長關系甚大。在小孩子已經(jīng)能夠辨別大人臉色的情況下,父親對子女就要實施嚴格的家庭教育,應該做的事就引導子女去做,不應該做的事則應該及時制止。
八、義務教育法
義務教育法就是讓孩子在家庭中承擔一定義務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是借鑒外國特別是美國的教育經(jīng)驗提出來的。
絕大多數(shù)美國父母都認為:不要怕孩子受苦,只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謀生能力,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如果溺愛孩子,將會是自己一生中做得最糟糕的事。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
九、幽默教育法
幽默教育法是指借助幽默,用諷喻、輕松的口吻指出孩子行為不通情理的地方,使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家庭教育方法。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有時會故意打破常規(guī)做出異常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勇敢,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十、轉變目標法
轉變目標法是指對一般能力較差但在某些方面有很好潛力的孩子通過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發(fā)展孩子特長的家庭教育方法。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可以使孩子有所成功,可以發(fā)展孩子的特長。在常規(guī)學校里,僅僅比各門課的成績,不會大家都是優(yōu)等生,但是人各有所長,讀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卻可能在其他方面如音樂、美術、體育方面有較好地發(fā)展。
(來源:中國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