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辰
摘要:黃梅戲由安慶地區(qū)一個地方戲發(fā)展而成,有其獨特的語言、曲調,演唱時,須唱出濃郁的風格和韻味,突出劇種個性特點。咬字與發(fā)聲、唱詞與樂曲之間親切自然結合,行腔婉轉細膩,音甜字純,圓潤含蓄,體現(xiàn)著黃梅戲的獨特之美。
關鍵詞:業(yè)余 愛好者 唱好 黃梅戲
黃梅戲作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以其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博得了無數(shù)觀眾和戲迷的喜愛。尤其是許多業(yè)余愛好者特別鐘情于黃梅戲的演唱。但黃梅戲的咬字、行腔、聲音方面有著自身比較特別的藝術規(guī)律,學唱黃梅戲不難,很多人都能夠唱上幾段,但是如何能唱好、唱出黃梅戲的韻味卻不是件易事。在這里筆者談談自身從事黃梅戲表演二十余年來對黃梅戲演唱的一些見解,與廣大黃梅戲愛好者們共勉。
一、字正腔圓
學習所有的戲曲劇種,大家都有一種共識,那就是要求“字正腔圓”,只有你的字咬正了,聽眾能清晰地聽懂你唱得是什么字,然后運腔才能夠圓潤。
首先是咬字問題。戲曲和歌曲不同,它對咬字的要求比歌曲要高。每個字演唱時要區(qū)分字頭、字腹、字尾,我們常常說“千斤白,四兩唱”,足以證明了咬字的重要性。“白”是指戲曲中的念白,也就是說話,“唱”是指唱腔。把每個字念清楚了,你是如何念這個字的就如何唱這個字,也就是怎么說就怎么唱。注意每個字的字頭要清晰,特別是字頭發(fā)音的力度要把握,一觸即發(fā),一發(fā)即松。字尾要歸韻,歸到字的韻母上來,這就是所謂的咬正。黃梅戲以安慶方言為基礎,它的發(fā)音和普通話有很大差異,比如顆(KUO)、六(LOU)、蕎麥(MEI)、歡樂(LUO)等,這些咬字在一些傳統(tǒng)黃梅戲劇目上保留較多,方言運用得當會增加濃郁、地道的黃梅戲韻味,但也不能教條,不能夠一味為了追求地域特色就把一些不夠通俗易懂的語言搬上舞臺,過多的使用方言在舞臺上不利于演員與觀眾的交流。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運用,隨著黃梅戲的演出領域不斷擴張,題材的不斷豐富,特別是在一些新創(chuàng)作的黃梅戲劇目中,黃梅戲的演唱語言中有很多方言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變,例如“吃、喝、團、搬、管、官、路、樂”等字的讀法已經(jīng)逐漸用普通話的發(fā)音來表現(xiàn),并在實踐中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運腔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腔圓。黃梅戲的唱腔有很多板式和調式,以“平詞”、“花腔”為主,花腔常用于生活小戲。平詞則用于正本戲為多。而平詞里又分“導板”、“邁腔”、“起板落板”等。無論是哪一種板式或調式,它們都有傳統(tǒng)的運腔規(guī)律。如何換氣,在哪句唱腔,哪個字上要加裝飾音都有講究,需認真學習,細細琢磨。如果經(jīng)常接觸音樂的愛好者,或是先天樂感比較好的人可能對曲子旋律的把握就會好一些,當然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多練多聽,多聽名家演唱。
二、氣息運用
無論是演唱戲曲還是演唱歌曲,毋容置疑,呼吸一定是歌唱的動力。我們求學時,老師常教導我們一句話:“氣為音之師,氣為聲之本”。說明了呼吸對于演唱的重要性。無論在演唱黃梅戲慢板還是演唱“二行”“三行”那樣的快板,都很講究氣息,強調要有足夠的底氣和丹田運氣方法。氣不能浮、不能僵、不能淺,不能堵在胸口沉不下去。這樣會有憋氣、氣竭的感覺。演唱時如果沒有丹田的力量支持,容易出現(xiàn)喉頭發(fā)緊,造成聲音的緊張僵硬,這就是沒有良好的氣息運用方法造成的,長期用這種方法演唱會對聲帶造成嚴重的傷害。氣息猶如一座建筑,越是高樓,根基越要牢固,越是唱高音,氣息越要飽滿,就像放風箏一樣,字飄在上面,氣息就是手中的那根長線,始終牽著字,不能用蠻力演唱,死拉硬拽地吼。無論是唱高音還是低音,都要有氣息的支撐,都要給人以美感。
三、以情帶聲
戲曲表演是一種寫意的、虛擬的、夸張的方式。演員在舞臺上演唱時切不可眼神渙散,目光呆滯,漫無目的的干唱,要懂得運用眼神和觀眾交流,飽含感情的演唱。在戲曲的教學中,老師們都會強調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等程式化表演方式,這些表演手段運用得當,將會加強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力。
在演唱時要注意演唱片段所表達情感,比如黃梅戲《女駙馬》中的經(jīng)典唱段《誰料皇榜中狀元》,這段唱腔比較歡快,要懷著喜悅之情來演唱,咬字和運腔的力度上也不能過于柔美舒緩,聲音的表現(xiàn)上也是比較清亮、高亢的感覺。再運用眼神和動作的配合,把馮素貞那激動、愉悅、意氣風發(fā)的情緒表現(xiàn)出來。但在演唱《海灘別》時,這是一種哀怨傷感,情人間難分難舍肝腸寸斷的痛苦情緒,在演唱時聲音要收斂一些,低沉一些,一種凄婉的感覺。演唱時,如果情緒把握不對,就不能夠打動人,只有真正了解唱詞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帶聲、傳情達意的效果。
任何一種演唱藝術,無論聲樂還是戲曲,要想唱得動聽,唱出優(yōu)美,引起大家的內心共鳴,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聲音條件,清晰的吐字方法和真摯的情感表達,最終達到能夠表現(xiàn)人,感染人的目的。對于每一位熱愛黃梅戲的人來說,我們要堅持黃梅戲的語言特色和清新質樸的唱腔優(yōu)勢,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它的劇種風格,讓黃梅戲這朵藝術奇葩在祖國文藝的瑰麗舞臺上綻放溢彩,讓更多的人喜愛黃梅戲,唱好黃梅戲。
參考文獻:
[1]沈碧芳.黃梅戲的未來雛議[J].黃梅戲藝術,2006,(01).
[2]李蕓.黃梅戲的興起[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3]陳高朋.黃梅戲的保護與傳承[D].昆明:云南民族大學,2010年.
[4]柏雪.韓再芬黃梅戲探索劇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