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顧名思義,果酸是來自于水果的酸。在化學結構上,它并不是一種特定的物質,而是各種阿爾法羥基酸的統稱。不同來源的果酸分子大小不同,最小的叫作乙醇酸,在甘蔗中比較多;比它稍微大一點的是乳酸,比如酸奶的酸味就來自于它。而其他的果酸,比如檸檬酸、蘋果酸等,分子就比較大了。
過去幾十年來,護膚品行業(yè)認為果酸能夠對皮膚產生各種有利影響,于是把它加入在各種美容護膚品中。護膚化妝品的功能宣稱不像藥品和食品那樣受到嚴格管理,所以很長時間里也基本上是靠“相信”來支撐。許多人的使用經驗顯示有效果,也就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在護膚化妝品行業(yè)的推動下,也就有了一些研究來驗證果酸對皮膚的影響。
比如1996年《美國皮膚病學會雜志》發(fā)表了一項研究,用果酸中的乳酸處理皮膚3個月后,皮膚的多項指標均有明顯改善。這一類的研究還有一些,基本上都是施用于皮膚的果酸能夠改善皮膚的一些指標。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果酸分子小,能夠穿透皮膚。在皮膚的角質層中,鈣對于細胞間的連接至關重要,而進入皮膚的果酸對鈣的結合能力很強。當果酸奪取了角質細胞間的鈣,就打破了細胞間的連接,于是加速了角質細胞的脫落。用護膚品行業(yè)的術語來說,就是促進了“去角質”。這一過程又會促進新皮膚細胞的生成,從而增加皮膚的厚度。果酸分子的穿透能力跟分子大小密切相關。所以,分子最小的乙醇酸和乳酸就有了更強的戰(zhàn)斗力,也就在護膚化妝品行業(yè)中格外受寵。
不過,在使用中,也發(fā)現果酸可能會增加皮膚的敏感性。皮膚敏感性的增加會使得皮膚更容易被曬傷。2003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比較明確地展示了這一影響。好在,這一影響是暫時的,停止使用果酸乳液一周之后再進行檢測,果酸處理的皮膚就恢復了正常。但這一研究結果足以引起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重視。FDA在2005年發(fā)布了一個含果酸化妝品的標簽指南,要求在產品上注明:本產品含有阿爾法羥基酸(AHA),可能會增加你的皮膚對陽光的敏感性,尤其是被太陽曬傷的可能性。使用該產品期間以及之后的一周內,應使用防曬霜、穿防護服以及防止太陽暴曬。
如果要追求“天然果酸”的話,分子小、效果好的乙醇酸和乳酸分別來自于甘蔗和酸奶,而水果中的果酸分子都比較大。此外,這些來源天然的果酸含量也不是那么高,直接把酸奶涂在臉上,乳酸含量也只在5%左右。女士們用來敷臉的水果,即使真的有效效果也很有限。當然,這也意味著,增加皮膚敏感性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