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海元 何孟福
摘 要:物理興趣的平臺是學生物理素養(yǎng)成長的土壤。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猜激趣、以悟激趣、以實驗激趣、以情激趣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猜激趣;以悟激趣;以實驗激趣;以情激趣
引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毙抡n程正適應學生的這種需求,強調了學生對物理興趣培養(yǎng),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打開學生智能大門的金鑰匙,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大有裨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物理興趣平臺,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學習的欲望,自覺、主動地參與物理學習,從而在愉快和自信中獲得新知,不正是新一輪課改所期待的嗎?
1 以疑激趣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習的內驅力。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先“質疑”再從學生已有物理情境的認知中提煉相關知識,通過啟發(fā)性的物理問題,把已有認知與新的物理情境架起橋梁。從而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確定思維方式,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光電效應》的學習時,筆者采用了實驗置疑的方法,裝置如圖1所示,在與靈敏驗電器相連的潔凈鋅板與弧光燈之間,插一金屬網,當弧光燈剛一通電,學生發(fā)現驗電器指針立即張開,且用毛皮摩擦過的玻璃棒核知,鋅板帶正電。緣何如此,各抒己見,認為空氣電離、鋅板吸電、鋅板放電……。裝置不變,只把鋅板改成銅板,任憑弧光燈照射時間多長,驗電器指針紋絲不動,學生們又進入了深思,光照射到金屬上,可以發(fā)射出光電子,但同樣的光照射到不同的金屬上,有的金屬為什么又不能呢?種種疑惑把課堂教學引入了高潮,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層層探究,思維的火花則在每個學生心中閃爍,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2 以奇激趣
可以說,好奇心人皆有之,而學生的好奇心更甚。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奇特現象極易引起人內在的認知沖突,促使人們思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熱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出來,那么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在物理教學中,適時引入一些學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現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去進行進一步探究。如學習重力與重心一節(jié)時,不是簡單的按照課本所設計的演示進行,而是設計從學生的勤儉治學角落里,拿出兩個礦泉水瓶、三條木條;把兩個礦泉水瓶圓錐部分剪下,進行對接,把三根木條按如圖2所示圖放置,把對接好的梭形放在兩木條上,梭子形就沿兩木條向上滾動。問:奇怪,物體怎么能從低處自動的往上滾動?把兩木條平行放置,發(fā)現梭子形又向下滾動了。這奇特的現象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欲試去揭開向上滾動的秘密。
3 以猜激趣
“猜想與假設”是開發(fā)自然科學研究能力的一把金鑰匙。學生對于嶄新新接觸的物理原理,老師通過恰當設置物理現象觀察與物理問題思考,會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物理情境猜想與假設。此時老師能恰如其分把握時機,適時啟發(fā),能有效再次激發(fā)學生探知欲望、驗證猜想動力。老師提供平臺以便讓學生親自體驗,增強學生產生物理興趣與探究新知識欲望。如在研究帶電導體達到靜電平衡狀態(tài)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規(guī)律時,可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同學間相互交流,提出物理問題假設。老師誘導學生針對問題假設設計實驗,對問題假設進行進行驗證。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時,若猜想匹配時,表現異常興奮,不太匹配時,老師特別關注、引導。通過實驗探究達到對學生學習興趣與良好物理思維品質培養(yǎng)。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重視猜想能力培養(yǎng),必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力。
4 以悟激趣
在教學中能從生活中的這些物理應用的現象中,通過直觀現象讓學生的認知上產生沖突,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對物理現象的剖析、討論、探究,從而頓悟。這樣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學好物理的使命感。如我在上“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一節(jié)時,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富有“火爐”之稱的壽寧斜灘,2014年6月的一個周六,當時高中部周末有上課,一位老師的的家屬,孩子在午休,天氣特別炎熱,為了能給孩子涼爽些,就把放在房間中的電冰箱打開同時把窗戶、門都關得嚴實,自己就去活動了。等到那位老師上課結束回到家里時,打開門,房間里一股熱氣迎面沖來,一看孩子已中暑。讓學生對這一事件進行分析討論。學生在行為習慣與物理原理的認知上形成沖突,學生從中深刻認識到認真學習物理的必要性,這種生活的必要就轉化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從內心萌發(fā)知識對生活的指導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5 以實驗激趣
積極開展以生活自制實驗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實施從生活中挖掘、提煉物理現象,自制出能反映物理現象的“生活型物理實驗”,利用“生活型物理實驗”進行物理實驗探究,通過“生活型物理實驗”器材自制,不僅提高學習物理興趣,而且有助于物理原理的理解。因此在這樣的物理教學過程能夠為學生充分發(fā)揮實驗能動性提供更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能使學生受到從形象跨越到邏輯思維的訓練,實現發(fā)散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相互統(tǒng)一。例如在研究感應電流的方向跟什么有關的問題時,不是簡單通過演示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幫助學生弄清如何自制感應線圈,在自制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感應線圈的繞向及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與電流方向間的關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且所學知識也印象深刻。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結合物理有關內容補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見實用的、學生感興趣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問題,如燈絲為何常在開燈時燒斷?從錄音機里聽自己的聲音為啥覺得不象?怎樣判別西瓜的生熟、碗的好壞?如何使軟弱的紙條變得堅強,以承受住外壓力?等等。這些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親近感,激發(fā)學生學物理的主動性,且能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實驗教學中啟發(fā)學生對有關實驗進行小改革、小設計等,也都能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受到鍛煉。
6 以情激趣
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一位物理教師的良好行為,要體現針對學生學習物理問題的耐心上。物理教師的工作是解決能力不同的學生學習物理上的問題,其中除了物理教學外,還有學生學習物理心理上的問題。因此“教育科學法于物理教學中”是物理老師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面對良好物理教學的工作是辛苦的,對待形形色色的學習物理心理問題,特別是現在班級學生數大到70人的現狀中,學生多了,要求不同,指導學習就要多種多樣,這就要求從事教育的老師都要用一顆熱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差生”,學習物理的毅力和耐心都較差,聽課時的心情也常處于一種抑制狀態(tài),覺得學習無聊。因此,在課堂上除了多給他們參與活動和發(fā)言的機會外,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質疑,哪怕再淺顯也應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揚,這樣對消除他們心頭的恐懼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從而也為我們的物理學習興趣培養(yǎng)提供了堅實基礎保證。
總之,物理學習,興趣為先。學生物理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物理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yǎng)物理素養(yǎng)。所以,作為物理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