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
[關 鍵 詞] 沖動行為;需要;歷史求和理論
[中圖分類號] B8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5)06-0005-01
作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沖動行為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學家的研究焦點,對沖動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格特質領域等?!皻v史求和”原是理查德·費恩曼提出的一個量子力學假說,可以簡單表達成每顆粒子在時間中走過任何可能的路徑或歷史,每一路徑或歷史具有依其形狀而定的概率。這一概念現在被遷移到心理學領域來解釋沖動以及更為重要的記憶等問題。
心理學里的歷史求和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對種群歷史的求和,二是對個體歷史的求和。種群的歷史體現了自然選擇的力量,體現了心理功能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這說明凡是先天的本能一定有著進化上的意義,即便不能獲得直觀的個體適應優(yōu)勢,也一定在繁殖的意義上實現了成功。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對種群歷史的求和不同于進化論,在功能和結構上歷史求和理論不強調功能的演進,而側重結構的歷史的疊加。形象地說,人類的注意系統(tǒng)的結構也許停留在500萬年前的水平,情緒系統(tǒng)則可能更原始些,而語言中樞要相對新一點,這些不同發(fā)展水平的系統(tǒng)組成了今天的人類。對于每一個系統(tǒng)內部的構件仍可以進行這樣的分析。這么做的好處在于避免了進化論的自我證明的尷尬處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統(tǒng)一了進化論和“用進廢退”原則。而進化論無法回避的階段性質變的問題,歷史求和雖然不能給出解答,但卻有著更好的兼容性。人類的胚胎發(fā)育是這方面的最佳例證,如同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進化一般,胚胎發(fā)育也經歷了相似的過程,這正是不同發(fā)展的系統(tǒng)一步步組合疊加起來的直觀體現。種群的歷史還包括了心理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信號體系、社會體系和文化體系中。這種“軟遺傳”對人類智能的發(fā)展同樣功不可沒。通過代際傳遞,種群信息被不斷加工和保存。對心理的歷史求和也被很好地研究過,只是研究者更多地稱之為“文明”。
心理學更關注的是個體歷史的求和。對個體歷史的求和指的是個體的任一現時事件受到之前所有歷史的影響,包括個體歷史和種群歷史。不同歷史事件對當前事件的影響程度取決于當前現實環(huán)境和當前歷史環(huán)境(這個名詞稍后解釋)的相似程度。不同歷史事件對當前時間的影響方式取決于不同事件的性質,并因此產生不同的效果。一般來說,生理事件產生廣泛的、非指向性的影響,心理事件產生具體的、指向性的影響。特別地,發(fā)育期的事件因為與生理發(fā)育密切相關,對后來的影響相對較大,而影響的程度與發(fā)育期生理變化的程度正相關。
在這一框架下,沖動行為就更容易界定和理解。歷史之和對當前事件較強的影響都可以被理解為沖動。這時有兩種沖動的情況:顯性沖動和隱性沖動,即發(fā)生沖動行為的沖動和僅有心理過程的沖動。顯性沖動又分兩種情況:反射型沖動和決策型沖動。前者近乎于條件反射活動,個體在當時不會感受到矛盾沖突,但是事后評價時對于當時缺乏評價決策過程而產生沖動的感覺。在后者情形下,個體經歷了評價決策過程(通常伴隨著巨大的矛盾沖突感),而最終屈服于歷史的影響,也就是說個體清楚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但是無法實現控制。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況與病態(tài)人格沒有絕對的鴻溝,因此歷史求和理論是有臨床應用前景的。影響表現的因素很多,個性(其實也是歷史求和的產物)、環(huán)境要求、生理狀態(tài)等都起著重要作用,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情緒變化。也許是種群歷史(進化)的結果,沖動通常都伴隨著情緒的喚醒,而這一點既可以用來分析當前歷史事件又可以被當做鑒別沖動的一項指標。
在上面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會發(fā)現歷史求和理論的預測作用。沖動需要有強的歷史影響,而強的歷史影響需要相似性做保障。所以一個沖動的發(fā)生一定能找到非常相似的歷史事件,而且個體接受了該歷史事件;如果沒有,則一定可以繼續(xù)上溯到更早的相似歷史事件中,直到個體當時接受了該事件。實際上,如此操作的結果是很多事件的原因都需要上溯到懵懂時期,而作為嬰幼兒的個體基本上是無條件接受的。在發(fā)生生理性變化的情況下,該事件也能產生強大的影響,進而引發(fā)沖動。對這種情況的研究也不是捕風捉影,在沖動發(fā)生時,該生理變化一定參與了行為或心理過程,而且多數時候個體是可以意識到這一點的。
可以看出,沖動不是行為發(fā)生的原因,而是無數歷史事件相綜合的產物,是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相適應的結果。當然作為研究需要,這個概念仍然可以使用。正如物理學中“離心力”的概念一樣,在“歷史求和”的框架下,沖動可以被簡單而充分地界定,也更易于解釋和預測行為。今后的研究將對這一理論進行擴展,包括對在第二信號系統(tǒng)之上的更高級的信號系統(tǒng)的討論以及各種心理過程的載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