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華
藝術伉儷 模范夫妻
童先生1935年出生,今年已進耄耋之年,與當年紅遍全國的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相比雖明顯見老,在服裝上也有些落伍,但精氣神一點未減。他演楊子榮時剛?cè)鲱^,那時他濃眉大眼,身披大氅,目光炯炯 ,英勇機智,氣宇軒昂。尤其令人難忘的是那一曲《打虎上山》文武兼?zhèn)洌瑲鉀_霄漢;《共產(chǎn)黨員》雄渾高亢,蕩氣回腸。在他家客廳的墻上,最顯眼處掛著毛主席看過《智取威虎山》后與他們劇組人員的合影,還有他那張為全國人民所難忘的楊子榮身著戎裝英姿颯爽的劇照??磥硗壬簧凶顬樽院赖木褪悄芘c“楊子榮”結(jié)下不解之緣了。童先生與夫人同出梨園世家,又因志同道合成為一對舞臺夫妻。童先生生于天津,長在北京,8歲啟蒙學戲,專攻老生武生,師從富連成科班的名師雷喜成、劉盛通、錢富川,后又拜馬連良、周信芳為師。
童祥苓在家中排行老四,兄弟姐妹全部入行。哥俠苓、壽苓工小生,姐芷苓工青衣。解放前他們一家組成的“苓社”在上海灘紅極一時,而“童家班”中芷、祥二苓分掛頭牌、二牌。解放后,“童家班”加入上海京劇院,成為新中國舞臺上的文藝之家。張南云原名張?zhí)m云,曾拜師京劇大師梅蘭芳,專攻青衣花旦。1956年經(jīng)給梅蘭芳先生拉琴的姐夫姜鳳山保媒與童先生結(jié)婚。她曾獲華東地區(qū)會演一等獎,是上海京劇院的臺柱子。想當年,她與丈夫聯(lián)袂表演的拿手好戲《四郎探母》在國內(nèi)外膾炙人口、轟動一時。
說到張南云的大名,還有段非同一般的來歷:1959年,張南云應邀到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出,毛主席在看過她的演出后,大為欣賞,為其改名為“張南云”,一直使用至今。當時,張南云的名氣一點也不遜于童先生??上У氖呛髞硭难劬Τ隽藛栴}。而此時,童老正在走紅,演出特別多也特別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有個人來照顧,所以她主動退居二線,扶助丈夫,操持家務,成為一名“綠葉”式的幕后英雄。說起這段往事,張南云雖然有些遺憾,但她說:“我們家一向是主次分明,當年我走紅時,童先生力保我。后來他成了角,我就保他?;叵肫疬@一生,我無怨無悔?!?/p>
“文革”遭難 攜手過關
戲劇小世界,人生大舞臺。誰能想到,童先生這位因“樣板戲”曾經(jīng)紅遍中國的大明星,背后卻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jīng)歷。而他在扮演“楊子榮”這位大英雄時,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屈辱。
京劇《智取威虎山》取材于小說《林海雪原》。小說創(chuàng)作于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搬上舞臺。童先生從一開始就扮演劇中主要人物楊子榮。毛主席1966年就看過此劇,后給予充分肯定,使之正式定稿。然而,不久后“文革”風暴襲來,上海京劇院成了“封資修”的“黑據(jù)點”,周信芳、童芷苓等一批老藝術家成了“反動權威”紛紛落難,“童家班”成員也隨后被趕下了舞臺?!拔母锲焓帧苯嗉皬埓簶?、于會泳等人對童先生等老演員又拉又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童家人因為不肯賣身投靠,幾次遭點名批判,徹底被打翻在地。
1969年,為了宣傳“文革成果”,《智取威虎山》等八個樣板戲要拍成電影向國內(nèi)外推介。為了完成這一“政治任務”,當權者煞費苦心,然而在選擇“楊子榮”的演員上遇到了問題。他們在全國的“革命文藝戰(zhàn)士”中選才,按“高大全”的標準,細心打造,逐個過目,然而,先后找來幾十個人選都不能讓江青滿意,哪個都超不過童先生塑造的“楊子榮”。最后,還是江青發(fā)了話,“把那個童祥苓再用一用,讓他戴罪立功”。 于是,童先生被“突擊解放”。當時他從“牛棚”中出來,不管身體和戲功如何,3天就要重上舞臺,一個月后就去拍電影。但在當時的政治劫難中,這是童先生乃至童家唯一可能“贖罪”的機會。
那陣子,他臺上是英雄,臺下是勞改犯,每天排完戲后,別人可以休息,可他要“做勞役”,伺候劇組一日三餐,每次餐后他要下到廚房,200人的碗筷全等著他來洗。為了拍好電影,爭取“立功贖罪”,當時他吃了不少苦頭。由于長期挨斗,他的武功久已停練,而“楊子榮”是個文武雙全的革命英雄人物,戲中要有極精美的武打動作。為此,他每天苦練武功,吃飯睡覺都用繩子綁著大腿拉韌帶。
在童家落難的時期,張南云用她那柔弱的雙肩承擔了過多的苦難。家產(chǎn)被抄,工資停發(fā),儲蓄被沒收,這個曾經(jīng)的富庶之家遇到了空前的生活困難。張南云為了讓一家老小吃上飯、穿上衣,拆東補西,歷盡艱辛,幾個月就白了頭。這期間,他們的子女也受到牽連,兩個兒子被學校開除,大兒子還被紅衛(wèi)兵打斷了腿,望著這對剛十來歲,身心卻遭受嚴重摧殘的孩子,張夫人悲痛欲絕。此時,她更掛心的是丈夫的政治生命,為了不影響他排練,她對童老報喜不報憂,對兒子的事始終守口如瓶。
在夫人的支持下,童老出演楊子榮獲得巨大成功,電影在全國上映后引起巨大的反響。然而,盡管“楊子榮”的劇照遍布全國,但其扮演者卻命運不濟。由于童先生不肯趨炎附勢,電影一拍完,他又被打入冷宮,直到“文革”結(jié)束。
改革之年,下海嗆水
粉碎“四人幫”后,童先生與許多老藝人一樣獲得了新生。京劇作為國粹又恢復上演。當時,童先生在舞臺上相當活躍,其中在《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中,他前飾魯肅,中演孔明,后扮關羽,一人演3個人物,個性迥異、各具特色,一時在梨園傳為佳話。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需求和欣賞口味也在變化,京劇面臨著多種新的文藝形式的沖擊。而上海京劇院由于機制守舊,隊伍龐大,也面臨著生存與發(fā)展的考驗。在京劇需要改革的呼聲中,童先生順應潮流,以一個老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之舉。1982年,他與上海京劇院簽訂了承包合同,自己組團、自負盈虧,按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運作,引入競爭機制,大膽進行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圖走出一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京劇藝術生存與發(fā)展的經(jīng)營之道。一年后,他除完成承包費用,還向院里上交了8萬元。院里每人既保了工資,又分到了1500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引起了全院的震動。不過童先生為此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為了完成投標,彌補虧空,大家每天要趕3場演出,而他與普通演員一樣只拿每場1.5元的補助費。操心上火、積勞成疾,使他累得吐血,這場“承包試驗”也不得不草草收場。
1994年,童先生在59歲時提前退休,個中原因令人扼腕——為了兒子的生計。童先生有兩個兒子,“文革”中因受父母牽連,喪失了上學的機會,成為街頭的“小混混”?!拔母铩焙笏麄冞M了街道工廠,當了普通工人。然而,在改革大潮中,他們所在的工廠倒閉,雙雙下崗。由于沒文憑、沒技術,年齡又超過35歲,很長時間難于找到固定工作。
按一般人看來,憑童先生的名氣和市政協(xié)委員的地位,與誰說一聲都不難找份工作??赏壬o兒子立的家規(guī)是“自食其力,靠勞動吃飯”。兒子為了生計,開起了一個小面館,由于是小本經(jīng)營,去除房租、水電和用工費用,忙乎一個月所剩無幾??吹絻鹤由嫵闪藛栴},老人決定伸出援手,辭去工作,給兒子幫工。在兒子開面館的5年里,童老夫婦天天到店里,一個洗菜,一個端盤子,只為了省去用人費用。那段時間,盡管他們不事張揚,但消息還是傳了出去。有的老觀眾從幾十里外跑過來,只為了看一眼“楊子榮”、到“楊子榮”小店吃上一碗面條。回憶起這些往事,童老夫婦感慨地說:“是廣大觀眾的支持,幫助我們走過了最困難的時期?!?/p>
金錢世界 保持晚節(jié)
生活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生活在上海這個金錢世界,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這幾年,童老夫婦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有時往往十分尷尬。
童老的諸多生活難題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看病”。按上海的政策,具有高級職稱就可以享受醫(yī)療免費優(yōu)惠待遇。可是童老夫婦作為一代京劇名師,這些年戲演了不少,可沒有機會撰寫論文,于是就沒有條件晉升高級職稱。在當前體制下,醫(yī)院就認這個為高級職稱人士所發(fā)的“專家醫(yī)療證”,童老夫婦不夠級別就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后來,童老偶然想起在一次會議上,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曾認真地對他交代過“有什么事就來找我”,于是硬著頭皮給朱市長寫了一封信。信寄出后,童老心里挺不是滋味,為個人的事向組織開口,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違反了他一向不求人的原則。再說朱市長那么忙,為這點私事打擾他真是不好意思??墒?,沒過幾天,朱市長就回信了,對于童老夫婦的業(yè)務能力、突出貢獻和社會聲望,他責成有關部門根據(jù)童老夫婦的實際情況,按國家有關政策中的破格條款給予落實,最終打破學歷和論文的死條文,為他們解決了高級職稱問題,從而解決了他們最犯難、最迫切的看病問題。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一晃大半生過去了。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那臺當年紅遍全國的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依然久唱不衰,為人稱道。劇中主角“楊子榮”——童祥苓并未隨著時代車輪的遠去而被淡忘。作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京劇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的藝術伉儷,仍然把京劇發(fā)展當成自己畢生事業(yè),為其普及和繁榮做著各種努力。這對退休多年的耄耋老人,在一些公眾場合還經(jīng)常被老觀眾認出來,投以敬慕的笑臉。一旦登臺演出,觀眾對他們那種由衷的熱情,總讓老人感動不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時隔幾十年了,觀眾還喜歡著,就憑這一條,他們就非常知足。
進入2015年,童先生與夫人都已80周歲,他們的生活,休閑而安寧?;叵脒@一生,因為職業(yè)關系,忙于演出,全家人是聚少離多,越過年越忙?,F(xiàn)在,他最大的滿足就是能天天與老伴、兒孫在一起,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享受天倫之樂。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歷史那頁總是要翻過去的?;貞涍^去的恩恩怨怨,如今的這對老人再也不那么容易激動。他們說,人生就是風風雨雨,有悲有喜。還是多想想高興的事,總想悲傷氣憤的事,對自己身心健康也不好。
編輯/若水
(E-mail:sln9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