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灰依水庫是一座厚400mm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46.1m。在設計中,通過對壩址、壩型和樞紐布置方案的優(yōu)化調(diào)整,設計出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樞紐總體布置和大壩結構,為工程投資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關鍵詞:灰依水庫;首部樞紐;混凝土面板堆石壩
1 工程概況
灰依水庫位于貴州省水城縣青林鄉(xiāng)南東側,所在河流以角小河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烏江干流上游三岔河一級支流。工程主要任務以為青林鄉(xiāng)、保華鄉(xiāng)和沿線農(nóng)村29609人(2030年)的人畜飲水提供供水水源為主,同時兼顧水庫下游850畝土地灌溉用水,年供水量為191.8萬m3。壩址以上集雨面積33.5km2,水庫正常蓄水位1500.0m,死水位1492.0m,總庫容為159萬m3,興利庫容54.3萬m3,工程為Ⅳ等小(1)型水庫[1]。
2 首部樞紐壩址選擇
選擇以角小河3-4河段為上壩址河段,1-2河段為下壩址河段進行對比分析。經(jīng)水文、地形地質、施工布置、投資等條件的對比分析得:上壩址壩軸線長167m,最大壩高49.8m,下壩址壩軸線長173m,最大壩高46.1m,雖然下壩址壩軸線比上壩址長,但是壩高比上壩址低,壩體總工程量較上壩址??;溢洪道長,上壩址170.50m,下壩址167.87m,上壩址工程量比下壩址大;上壩址取水放空管長395m,比下壩址長65m;新建上壩公路,上壩址1400m,下壩址920m,上壩址多建480m,下壩址優(yōu)于上壩址。上、下壩址相距730m,地形地質條件相差不大,但下壩址距離通村公路較近,有較好的交通條件,且施工用水、用電條件好;在施工導流方面,上壩址導流洞長度為367m,下壩址導流洞長度為240m,上壩址導流洞比下壩址長127m,下壩址施工條件優(yōu)于上壩址。上壩址方案建筑工程投資比下壩址多327.61萬元,其靜態(tài)總投資較下壩址增加了423.21萬元,下壩址經(jīng)濟效益優(yōu)于上壩址。以上各項樞紐布置情況比較,下壩址均優(yōu)于上壩址。
3 首部樞紐總體布置設計
推薦壩線為下壩址壩軸線,即: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壩身溢洪道+取水放空系統(tǒng)。
3.1 首部樞紐的總體布置
壩軸線為北偏東向,軸線方位角NE69.528°,壩軸線長173.0m, 壩頂高程1504.30m,防浪墻高程1505.50m。壩頂寬5.0m,最大壩高46.1m。壩肩左岸新建上壩公路。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壩身,開敞式溢流。取水口布置于導流洞進口位置。
3.2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布置設計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設計最大壩高46.1m,壩頂高程1504.30m,壩頂寬度為5.0m,壩頂設置鋼筋混凝土L型防浪墻,防浪墻壩頂以上高1.2m,上、下游壩坡均為1:1.4。
壩體結構為:上游防滲面板+墊層區(qū)+過度區(qū)+主堆石區(qū)+下游堆石區(qū)+特大塊石護腳+干砌預制塊護坡。(1)面板:上游防滲面板采用等厚鋼筋混凝土結構,厚400mm,混凝土面板在左岸設置5條A型張性縫,河床段設置6條B型壓性縫,右岸設置8條A型張性縫,A型張性縫間距為6.0m,B型壓性縫間距為12.0m,面板上游壩腳與趾板采用周邊縫連接。(2)墊層區(qū):墊層區(qū)頂部水平寬度3.0m,坡度與壩坡一致,填筑材料采用最大粒徑為100-50mm,要求具有連續(xù)級配,壓實后具有內(nèi)部滲透穩(wěn)定、低壓縮性、高抗剪性。(3)過渡區(qū):過渡區(qū)頂部水平寬度3.0m,坡度與壩坡一致,填筑材料采用最大粒徑為300mm,要求具有連續(xù)級配,壓實后具有低壓縮性、高抗剪性,并能自由排水性能。(4)主堆石區(qū):主堆石區(qū)是壩體的受力區(qū)傳力主要載體,采用硬巖堆石料,堆石區(qū)采用外購石料進行填筑。要求能夠自由排水,施工及運行期均不產(chǎn)生孔隙水壓力。本工程主堆石料最大粒徑為500~800mm,小于5mm顆粒的含量為5%~20%,設計干密度2.13t/m3,孔隙率20%。(5)次堆石區(qū):下游次堆石區(qū)處于壩體的次要部位,其變形對壩體和面板變形影響不大,次堆石區(qū)采用硬巖堆石料進行填筑,擬定最大粒徑800mm,設計干密度2.1t/m3,孔隙率25%,滲透系數(shù)>10-1cm/s。
3.3 趾板的布置設計
趾板采用平趾板方案,趾板厚0.5m,其寬度按巖石地基容許水力梯度確定,趾板置于強風化巖體中下部,為了優(yōu)化開挖,趾板寬度統(tǒng)一取為6.0m,不足部分由后部增加防滲板解決。河床部分趾板每隔12m設一條伸縮縫,兩岸坡趾板每隔6m設一條伸縮縫,并用Φ22錨筋插入巖石與基巖相連接。
3.4 接縫止水的布置設計
設計周邊縫采用三道止水,上游面接縫留“V”型槽,槽內(nèi)放置PVC棒,外用GB復合波浪型橡膠止水帶密封,止水帶外用GB復合板罩保護,罩內(nèi)填充GB柔性止水材料;下游面設“F”型止水銅片,墊層料填筑以后,在銅片下部挖槽回填瀝青砂漿墊層,上敷PVC片粘結,止水銅片凹槽內(nèi)設PVC棒,縫面涂刷瀝青乳膠。垂直縫采用一道底部止水銅片,縫的一側縫面涂瀝青乳液防粘劑,止水銅片下設置PVC墊片并粘合在水泥砂漿墊座上,止水銅片凹槽內(nèi)設PVC棒;張性垂直縫采用兩道止水,上游面接縫留“V”型槽,槽內(nèi)放置PVC棒,外用GB復合板罩保護,罩內(nèi)填充GB柔性止水材料,底部止水結構同壓性縫。趾板伸縮縫縫間止水形式與張性垂直縫相同,與周邊縫一起構成封閉系統(tǒng)
3.5 溢洪道的布置設計
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壩身,由控制段、泄槽段、出口消能段組成。為壩身溢洪道,開敞式溢流,其中心線距壩0+00.0樁號21.22m。控制段長15.04m,由溢流頭、導墻、橋墩組成,兩孔溢流,單孔凈寬為8m。溢流堰堰面采用圓弧形,圓弧半徑10.17m,圓心角77.61°,堰頂高程1500.00m。溢流頭及導墻采用C25鋼筋砼澆筑而成,橋墩為C20鋼筋砼澆筑??刂贫魏蠼?1.22m長壩身泄槽段,泄槽段底坡為1:1.4,溢流凈寬17.0m,兩側邊墻高度為2.1m至2.9m;在溢0+13.6處泄槽底板設置摻氣槽及阻滑板,同時采用錨筋對泄槽底板進行錨固。壩身泄槽段底板厚度1.0m,兩側邊墻為L型鋼筋混凝土擋墻型式,均采用C20鋼筋砼澆筑。
壩身泄槽段后接岸坡泄槽段,底坡分別為1:8.0和1:1.8,緩坡到陡坡采用拋物線進行連接,陡坡到緩坡直接采用圓弧連接;泄槽段底板厚1.0m,兩側邊墻高度均為2.1m,均采用C20鋼筋砼澆筑。
3.6 取水放空系統(tǒng)的布置設計
取水口布置于導流洞進口處,采用導流洞進口C20砼疊梁改造而成,使用Φ500吸閘閥取水,閘閥坐落于C20鋼筋混凝土墩上;取水放空管為Φ500鋼管。取水口進口高程為1490.50m,低于死水位1492.00m。取水放空管出口設置閘閥室,室內(nèi)設?準300閘閥1套,為灌溉用水閘閥,設?準500閘閥1套,為放空閘閥,?準125閘閥1套,為下放生態(tài)水閘閥。
3.7 防滲的布置設計
采用兩岸接地下水水位與正常蓄水位交點作為防滲端頭,大壩處防滲線路沿上游趾板布置,兩岸防滲線路沿山脊向布置。大壩左岸及右岸均采用露天灌漿方式進行帷幕灌漿,帷幕線共計69.0m。大壩段帷幕灌漿沿上游壩腳混凝土趾板進行灌漿,其長度為213m。經(jīng)計算統(tǒng)計,本工程防滲帷幕線總長282.0m,有效進尺為2640m,無效進尺為585m。為增強上游壩腳趾板基巖的整體性及抗?jié)B性能,設計沿趾板基巖做固結灌漿,灌漿孔采用梅花形,間隔3m布置,固結灌漿總進尺為781m。
4 結束語
灰依水庫工程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后期還需對壩址區(qū)地質條件和壩肩邊坡穩(wěn)定性進行深入計算分析,以便為工程施工建設提供重要的設計指導。
參考文獻
[1]貴州中水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水城縣灰依水庫水源工程初步設計報告[Z].2014.
作者簡介:楊祥(1986-),男,貴州盤縣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