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素娟
摘 要:從教學實踐的親身經歷出發(fā),分析師生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并就教師如何更好地與學生溝通這一話題談一些想法。
關鍵詞:教學;溝通;愛心;用心;同理心
溝通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學的本質就是溝通。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呢?下面我將從老師的角度來談談我個人的想法。我的想法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三心”。
一、愛心
有時,我們會憑個人的喜好來對待學生。課堂上總會在不經意間提問某幾個學生,導致有一些學生長期得不到關注,久而久之,很多學生會產生厭學心理。我認為沒有幾個學生天生就是不愛學習的,學生之所以不愛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自身的問題,更是我們做教師的失職。當我們對這些學生心生責備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靜下心來考慮一下:我們對這些學生到底投入了多少愛心?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先天遺傳與后天環(huán)境都不相同,他們在學校的表現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作為老師,我們應當深切體會到這一點,用我們的愛心去接納每一個學生,不管他是聰明還是駑鈍,乖巧抑或淘氣,他都是一個真真實實的、獨一無二的、無法復制的個體,需要被接納。唯有我們老師用愛心接納,學生才能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
二、用心
老師對學生用心傾聽的態(tài)度,可以使學生覺得受到重視并肯定自己的價值。當學生在講話時,教師的不用心傾聽往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左顧右盼,注意力不集中;面目表情冷峻單一,時不時地搖頭;露出帶有嘲諷色彩的笑容或發(fā)出帶有嘲諷意味的笑聲;手懸在半空中,隨時有可能落下來;嘴巴“蠢蠢欲動”,伺機插話或打斷對方……
我認為這些都是師生在溝通時,學生最不喜歡看到的,老師應當盡量避免的。試想,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在講話時,學生要是這樣對待我們,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呢?
三、同理心
心理學家把“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參照標準出發(fā)來看待事物,使雙方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察各自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中產生的獨特感受”稱為“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包括三個條件: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了解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讓對方了解到你愿意為他著想的意愿。同理心要求我們教師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以學生的參照標準來看待事物,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察其思想和行為,了解其獨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從而建立起一種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
溝通是一門藝術,一次成功的師生溝通,不啻一次成功的教育。溝通,使得師生之間得以消除隔閡、敞開心扉,有助于師生之間互相理解,共同達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教師成長、成熟,學生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小川一夫.班級管理心理學[M].北大路書房,1979.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