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武
摘 要:語感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讀者對文章和作品中語言文字的認讀—理解—體味—領會的全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逐步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良好的語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閱讀經(jīng)驗的有效積累,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這需要反復鍛煉,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感訓練
中學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語感。語言感受能力敏銳,可促進閱讀水平的提高;閱讀水平提高了,又可以深化語言感受能力,二者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輔相成,不能偏廢。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庇终f,“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語感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它包含感覺、知覺、記憶、聯(lián)想、思維、判斷等復雜的心理因素,是讀者對文章和作品中語言文字的認讀—理解—體味—領會的全過程。敏銳的語感,對于提高閱讀速度,迅速獲取大量信息,對于確切地把握作品中的含義和分辨作品中的各種觀點和提法,對于作品的風格、作品的層次結構、作品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及時發(fā)現(xiàn)要點、難點從而開展深入思考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全可以說,語感敏銳是具有較高閱讀水平的一個重要目標。
那么,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呢?關鍵措施是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并有意識地強化這種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訓練,具體可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培養(yǎng)對語言運用準確性的感受和把握的能力。準確性是語言運用最基本的要求,即在閱讀中不添字,不掉字,不讀錯字音,不顛倒詞語。在閱讀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使他們能夠品評鑒賞語言文字的音、形、義、趣,辨析推斷詞語,體會一些含而不露語句組合的含義,玩味文章中鮮活有趣的語言或耐人尋味的理趣、妙趣橫生的情趣、詼諧幽默的語趣,從而達到準確使用語言的基本要求。這是語感的基礎訓練。
其次,培養(yǎng)對閱讀過程中的語流(或語脈)能力的感受。這類訓練包括上下文的銜接,句式的搭配,語氣的呼應等方面的感受,是對文章的通順以至通達的感受。表現(xiàn)在閱讀中則是讀得流暢自然。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默讀或朗讀,從整體上感受語言材料。在熟悉內(nèi)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基礎上觸發(fā)語感,形成對文章整體的籠統(tǒng)感受。從而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視覺的不斷移動,迅速做好句子中詞語與詞語的銜接,句子與句子的銜接、不同句式的銜接和語氣協(xié)調的銜接。
再次,培養(yǎng)對文章思想感情,審美趣味的語感訓練。讓學生通過聽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課文的配樂朗誦,扣住作品中某些語感因素較強的地方,休會作品中隱含和暗示的感情與趣味,引導學生傳情朗讀,以讀激情、讀中悟情。達到與作者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感受文章的韻味和情感。這樣不僅能夠學習語言,而且能夠陶冶情操。這就是比較高級的語感訓練了。
最后,培養(yǎng)對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整體感受能力,也即體會作品表現(xiàn)的意境。這就必須從整體入手,從大處展開想象,運用思維聯(lián)想,對文章進行復制加工。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作者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達到所謂“言皆出于吾之口”“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從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整體形象來。當然,這種語感層次的訓練就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完成的。
以上四個步驟的語感訓練,從對單個詞句含義的理解到語言表達系統(tǒng)的整體感受,體現(xiàn)了由低級到高級的語感訓練層次,也是由閱讀量的巨大積累到閱讀質的轉變的飛躍過程。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指導學生熟背若干篇文章,才能純熟地積累若干語言經(jīng)驗,并能在閱讀中綜合運用這些語言知識,從而培養(yǎng)出語感。
語感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敏銳語感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啟發(fā)、引導、指點,使他們在閱讀中認知、領會、體味、感悟,不斷提高中學生的語感層次。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