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嫦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但現(xiàn)實中,由于彼此之間很多差異的存在,比如對責任的認知、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了解等都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導致家長和老師要達到“志同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抓住一些稍縱即逝的契機,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給家長多一分鼓勵,就能很好地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兩年前,學校分配了一個特殊任務給我:負責一位被老師們認為是“刺頭”“問題孩子”“害群之馬”的學生的轉化工作。由于這個孩子不是我任教班級的學生,他的具體情況我得通過跟他有過直接接觸的老師和同學進行了解。我信奉“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格外珍惜我們之間的第一次談話或者說“交鋒”。
一、從旁了解,靜待好時機
通過老師和學生,我了解到這位叫小西的學生的主要表現(xiàn)和一些背景原因。總的來說小西好斗、敏感、愛說謊、愛欺負弱小、成績差;很愛制造事端,幾乎天天有,且“品種”繁多,屢教不改。老師、同學和家長不勝其煩。很多老師一提他就覺得頭疼,有班主任因為他不斷滋事、其家長又不配合,班級管理“失控”,導致嚴重失眠和當眾落淚;同班學生的家長曾經(jīng)聯(lián)名寫信給校長,請求學校開除這個“害群之馬”……
究其原因,很多老師認為他的行為表現(xiàn)應該“歸功”于其家長錯誤的家庭教育思想:對兒子特別溺愛,不會讓孩子受丁點委屈和吃虧。小西欺負了其他孩子或做錯了事情,其家長會覺得是“孩子活潑好動,很正常的”。摩擦中發(fā)生了受傷事件,如果是別的孩子受傷,父子倆一條心,絕不會認錯或“埋單”;如果自己的兒子受傷,哪怕是被輕輕撞了一下,其家長也堅決追究到底,要對方家長和老師給他一個說法。
到了四、五年級,孩子逐漸長大了,他的驕橫行為變本加厲,在家的表現(xiàn)也很不好,此時,家長逐漸覺得孩子確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有點醒悟了。心急著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于是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經(jīng)常采用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溺愛、暴力。家長反映,有不止一次地把孩子捆綁起來用皮帶抽打的經(jīng)歷。可惜,兩種教育方式都沒有改變什么,反而有了惡性循環(huán)的趨勢。每次在家挨打后,小西就回到學校找一些弱小的同學出氣,無緣無故地欺負、打罵同學。
我收集了信息后,并沒有一下子找小西談話或是給一個“下馬威”什么的。我在靜待一個介入的好時機。
一天,小西的班主任怒氣沖沖地找我投訴小西這幾天的不良表現(xiàn)。說今天又無理取鬧,早上自己不交數(shù)學作業(yè),還打了負責收作業(yè)的女同學。女同學的家長知道這件事后非常氣憤,在電話里很不客氣地說要出面“警告”他。班主任說已經(jīng)忍無可忍,無法可施,就要崩潰了。她說剛才已經(jīng)打了電話給小西的爸爸,約請他過來一起處理,老師請求我能跟她一起面對家長。我認為這一“事件”是我自然介入的好時機,于是就欣然答應了請求。
二、深入分析,加強心與心溝通
小西的爸爸先到了我的辦公室,由于對孩子失望,態(tài)度有點消極。跟他爸爸溝通的時候,我主要問小西在家的表現(xiàn),他說都差不多,總是跟兩個妹妹打鬧。我問,有沒有分析過小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他說孩子小時候很可愛、很單純,但現(xiàn)在看不透小西內心想些什么,只知道他一肚子壞水,專門想一些壞事出來。自己作為家長也很嚴格管教過,給過很多“教訓”,甚至往死里打,可他就是不改。從小西爸爸的回答中,我感覺這個做父親的確實有點“大老粗”,與兒子缺乏心與心的溝通。因為他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不知道兒子內心深處在想些什么,雖然他是個很愛孩子的爸爸,但他不懂得如何去愛。
下課后,小西被老師叫到了辦公室。我請來數(shù)學老師并當面問小西:為什么不跟老師說?他說老師在問他之前已經(jīng)發(fā)短信跟爸爸“告狀”了,所以就干脆不交,也不解釋了。從他的話中,我了解到他敏感、不善于用正面的思維方式處理事情;同時老師也有些急躁和疏忽。
由于我第一次找他談話,他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都不錯??墒沁^了沒多久,我發(fā)現(xiàn)進辦公室后一直表現(xiàn)得老老實實的小西的表情出現(xiàn)了異樣,腳開始有節(jié)奏地抖動,臉部有了一種不認輸?shù)谋砬?,眼神飄忽不定,不自覺地往外看。突然他對我說:“校長您看,那些人又在罵我了?!?我莫明其妙,哪些人在罵他呢?我從辦公室朝課室的方向看去,原來十幾個小西同年級的同學正站在對面樓層的走廊上朝我們這邊看著,并交談著。我問他,你怎么知道他們在罵你?他說就是在罵他。我問為什么他們會罵?他說不知道,反正現(xiàn)在應該是在罵他。這是一個很好的發(fā)現(xiàn)。由于經(jīng)常惹事,他長期以來處在一個與很多同學敵對的狀態(tài),看到對面的同學看著這邊,就認定同學在說他的壞話。所以他要先發(fā)制人,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得很強大,以此來“保護”自己。所以當看到或想到別人似乎對他有敵意的時候,他就先主動發(fā)起進攻。
我跟他說,這些只是你自己的猜測而已,不成定論。退一萬步說,他們真的在罵你,你也可以告訴老師,老師會教育他們的。但如果僅憑自己的猜測就去打罵同學,那就是你不對了。聽了我的話他似乎明白了:不要胡亂猜測。接著,他很快恢復了剛進辦公室時的老實樣子。
我對他說:“今天就談到這里。第一次見面,了解到你爸爸很重視你,聽到老師的電話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請假趕來;還有,今天我覺得你是一個明白事理的孩子,很聰明,能馬上理解我的話并知道怎么做了。我對你很有信心,相信以后處理事情你會懂得分析,找辦法解決問題?!贝藭r,他把一直插在衣兜里的手伸了出來。送他們父子走出辦公室時,小西還主動跟我說:“老師,謝謝您。再見!”
三、趁熱打鐵,拉好家校合作之手
晚上7:00接到小西爸爸的電話。他首先感謝我以及所有老師對他小孩的幫助和關心,說孩子今天回家后表現(xiàn)很好,沒那么浮躁了。又說聽了我的話感覺很有道理,對于他的小孩,沒有一種辦法是一勞永逸的,作為家長,他會繼續(xù)想辦法與學校一起管教好孩子,請求我多抽時間找小西談心、進行教育。他還說他有了一個新辦法想試一試,征詢我的建議:今晚他將和自己的三個孩子(小西和兩個妹妹)在家里制訂一個教育方案,三人中誰先動手打人,就被罰到陽臺去站一個小時,不能動。我說你真會思考,也很有辦法,確實是很愛孩子的,我覺得這辦法值得嘗試,不過想提個小建議:能否將“罰站”改為做家務,讓他們多做點事情,以培養(yǎng)愛家的情感,一忙起來,犯錯者也就不會胡思亂想、多手多腳了,一舉兩得。另外,對表現(xiàn)好的孩子可以適當獎勵。小西爸爸聽后非常高興,說這樣好、很有道理。我說:“我了解您的心情,您很愛孩子,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您的苦心和愛,您也要相信孩子一定會改好,會進步,千萬不要放棄,如果您放棄了,孩子也會放棄自己的。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一起加油!”
當時,家長激動得一塌糊涂,聲音哽咽,說在百般無奈中又看到了希望……
四、融合力量,鞏固合作效果
第一次見面的結果是一個好的開始,然而我清醒地意識到,很多辦法效果只是暫時的,不能一勞永逸。其實,我不會只寄希望于我今天做了這一兩件事情孩子就會完全改變過來,正如他今天這個狀態(tài)也并非“一日之寒”造成的。我會與大家一起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教育的策略,不斷鞏固和加強效果。
我一直跟蹤小西到畢業(yè),其中有很多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與家長、孩子斗智斗勇的“交鋒”小插曲。在最后六年級階段,我和其他老師一起合力策劃了一場有意義的籃球賽(為了期末的比賽,整個學期鼓勵孩子們下課后到操場練習籃球),為進入青少年精力旺盛期的孩子們(包括小西)找到了一個精神和力量的健康支點和出口。孩子們健康、愉快地度過了小學校園生活。
小西系列事件后引發(fā)了我的很多思考,小西的行為背后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他為什么會這樣做,又是什么原因驅使他不斷發(fā)起進攻、惹事生非?“思想指揮行動”,所以我猜想和估計應該是他在思想上出現(xiàn)了困擾、困頓,但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他從自身經(jīng)歷中提取了一些以為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來進行思想壓力的自我釋放。老師們也歸納為“他在家受了爸爸的打罵,回來就找同學出氣”,“他把他爸爸用在他身上的辦法用于對付同學”?;谶@種思考,我覺得今后的教育引導工作會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樣才能精心配制出開啟心門的鑰匙。拿著這把鑰匙,我們還要耐心地等待花開,用愛心和真心徐徐開啟孩子的心門,讓他好好釋放壓力,重新找到合理的處事方式,盡情地綻放童真和生命的光彩。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生生命教育有效途徑和方法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11C073】
(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區(qū)三元里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