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睿
英國“紳士王國”這個稱號歷史久遠(yuǎn),可追溯至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并在近現(xiàn)代借助英語這一強大的工具,將“紳士文化”遠(yuǎn)播全世界。英國人的紳士風(fēng)度主要體現(xiàn)為安靜、耐心、講禮貌和衣著講究。我在英國生活期間,有幸參加了不少家長課程,也經(jīng)常和其他媽媽們互相交流,受益匪淺。
禮儀教育,從餐桌開始
英國家長認(rèn)為,孩子自己進(jìn)食,標(biāo)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應(yīng)予積極鼓勵。孩子在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家長就會任由他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很少會再喂食。從9個月手抓餅干開始,兒子樂樂一直努力地自己在兒童餐椅上吃東西,我和他的約定是,下了小凳子就不給東西吃,絕不追著喂。這雖然會讓我們一頓飯花上兩倍甚至更長時間,但樂樂從13個月開始,就能夠笨拙地使用勺子自己吃飯了,并且胃口還特別好,大人吃的東西,只要是他能吃的,他都會積極嘗試。
餐桌上對孩子偏食、挑食的遷就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放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yǎng),還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等性格,所以英國媽媽們往往會在提高自身的廚藝和對孩子循循善誘方面下功夫,卻不會遷就孩子偏食、挑食的行為。另外,英國家長認(rèn)為,在餐桌上可培養(yǎng)出孩子的責(zé)任心和禮貌待人的修養(yǎng),比如,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在進(jìn)餐時不慎弄臟了桌面,家長會找來抹布讓他自己清理;當(dāng)別人為他盛飯或做了其他服務(wù)時,家長會教孩子說謝謝。
生命教育,用心善待一切生物
英國家長非常重視生命教育,這也是紳士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人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英國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fā)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蛘咦尯⒆影盐浵佔降叫∑孔永铮缓竽玫交▓@去放生。
有一次,小侄子養(yǎng)的金魚巴里死了,他非常難過,他養(yǎng)了巴里3年,還每天給巴里欣賞搖滾樂。媽媽讓小侄子打電話給爸爸,告訴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他們一起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小侄子還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他媽媽對他解釋說,生命總有結(jié)束的時候,但是巴里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道德是被感染的,做個有方法的家長
英國人認(rèn)為,父母自身要修煉紳士精神,不著急,不喊叫,孩子才會跟著變得紳士起來。英國有句俗話:“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dǎo)的。”一個歇斯底里的媽媽,怎么能讓她的孩子溫柔而又懂禮貌呢?
孩子在2歲期間,自我意識的萌發(fā),導(dǎo)致他們在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不“友好”和唱反調(diào)的,不少媽媽也是在這個階段養(yǎng)成了河?xùn)|獅吼,有時候即使一再告誡自己忍住脾氣,可一旦看見“熊孩子”,發(fā)火都是下意識的。怎么辦?
針對這種情況,英國家長的經(jīng)驗是,試著暫時忽視孩子的逆反行為。兒子家長課上發(fā)了一張表,讓我記錄一周中:(1)我試圖阻止孩子破壞的行為;(2)我選擇忽視還是制止;(3)效果如何。結(jié)果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大部分的破壞行為,例如亂畫、砸東西,如果我選擇忽視、不當(dāng)觀眾,很快就可以自行停止。
做過父母的人都常要面對這樣的情形:要帶孩子10點出門,可已經(jīng)9:50了,孩子還在磨磨蹭蹭地玩著玩具,穿衣服也不配合。眼看就要晚了,媽媽往往著急地大喊大叫。其實,一兩歲的小孩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我從英國父母那里學(xué)到的經(jīng)驗是,每次多留出半個小時以上的寬裕時間。這樣,可能從9點開始,每隔10分鐘就會提醒一下孩子,“媽媽一會兒要陪你去玩,你再玩一會兒玩具就穿衣服好不好?”幾次提醒后,孩子大概知道當(dāng)天的安排,心里有個要出門的概念,就會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正面管教孩子,好話不惜嘴
在英國的活動中心,《你好,很高興見到你》《再見,改日再見》這兩首兒歌是每日必唱曲目?!罢垺焙汀爸x謝”更是被譽為神奇的詞語,從小就被家長不斷地重復(fù)再重復(fù)。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說話很晚的樂樂,最先說出來的一個語句子是“謝謝爸爸、謝謝媽媽”。
英國人說好話不惜嘴,這一點也充分體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上。家長對孩子不僅不要吝惜贊美,而且要夸得具體,不泛泛地說“你真棒”,要語調(diào)夸張地說:“你真是個搭積木天才!這個塔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高的塔了顏色搭配也這么棒!”
對于實在不能容忍的孩子的失控行為,首先,家長自己需要平靜、肯定和緩慢地說出自己的底線,給孩子清晰明確的指令;其次,盡量用正面引導(dǎo)的言語,比如,多用“請你把衣服掛在鉤子上”這種正面清晰的指令,而不是“別亂扔衣服”或“你怎么就不能整潔點”這樣的指責(zé)性語言。
這一點對于我特別適用。老二出生后,樂樂難免會嫉妒,有時會打一下妹妹或者干擾妹妹吃睡。我最初特別抓狂,難道哥哥不愛妹妹?后來我發(fā)現(xiàn),與其大吼一聲“不許欺負(fù)妹妹”,或者在他動手時一把把他推開,不如告訴他“和妹妹好好玩”“你給妹妹跳個舞吧”,這樣妹妹同一天再次受欺負(fù)的概率要小很多。
授人以漁,不替代孩子成長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孩子真正獲得能力,首先就是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家長代勞。作為一位全職媽媽,帶孩子和做家務(wù)幾乎是不可能同時完成的任務(wù),而讓樂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飯,的確沒有我單獨完成的效率高,甚至?xí)押貌蝗菀资帐袄涞募依锔愕煤軄y,但為了讓樂樂學(xué)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此產(chǎn)生責(zé)任感,我總是一邊帶著他收拾,一邊重復(fù)地唱一首從活動中心學(xué)來的收拾玩具的英文歌,開始的時候收拾好一箱子玩具,需要我唱上十幾遍甚至幾十遍,但功夫不負(fù)有心人,現(xiàn)在只要我一唱起這首歌,他就會主動地收拾玩具,并且大聲和我一起唱。不替代孩子,還要養(yǎng)成尊重孩子意見的習(xí)慣。例如,孩子的玩具是否分享由他自己說了算。雖然英國人和中國人一樣,認(rèn)為分享和謙讓是美德,但絕不強迫。公共場合,往往秉持先到先拿原則。非公共場合,英國家長雖然一遍遍地強調(diào)“好孩子會分享”,也會用童話故事感化,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絕不會強求,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不吝言辭地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