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坤
我校的課題《基于課堂觀察的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與實踐》成功獲得湖南省規(guī)劃課題批準并正式立項,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我們認識到:“課堂觀察”的方法是現(xiàn)行聽課評課模式的有益補充,能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質量和效率。
一、學校老師聽課、評課現(xiàn)狀
1.準備不足
聽課之前,教師很少思考為什么要聽這一節(jié)課,怎樣來聽這一節(jié)課。一般是在上課鈴聲就要響起時,才帶著一個聽課本和一支筆走進教室。也就是從這個時刻開始,才真正介入課堂,才真正接觸到上課教師的教學活動。聽課者對于教材和教學沒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必將影響課堂教學評價的質量。
2.記錄不精
一般情況下,聽課的時候,教師都是以“記錄流程”作為主要工作內容,以純文字形式記錄教學程序,記錄上課者和學生的語言,并在旁邊標注一些即時的零碎的思考。隨意、零碎、沒有明確主題、缺乏深入思考,這是目前聽課記錄中較為普遍的問題。
3.評議不專
這里的“不?!?,可以理解為“不專一”,也可以理解為“不專業(yè)”。一節(jié)課下來,往往筆記上沒寫出什么真正指向課堂教學實質性的東西,所以評課時往往籠統(tǒng)地認為“這節(jié)課教得不錯”,或者說“不夠成功”。有的評課者雖提了不少意見,但多半是枝節(jié)問題。這種評課多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對“為什么”“怎么辦”少有表述,要么面面俱到,難以突破重點,要么泛泛而談,難以深入分析。
二、好課堂觀察量表是成功的關鍵
1.“知”與“行”相結合
一線教師做科研有自己的優(yōu)勢,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塊自己的“試驗田”,然而任何一次高質量的科研活動,都要靠一定的知識背景作為依托,我們的不足之處就在于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儲備。為了提高課堂觀察的水平,我們在開發(fā)觀察量表的時候,就需要依據(jù)定好的觀察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
2.量表與觀察點相結合
如果單從某一個方面來設計量表,勢必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開發(fā)觀察量表的時候,我們還要思考:如何從盡可能多的方向來觀察同一個點。因為,指向同一個觀察點的數(shù)據(jù)越全面、越翔實,我們的觀察活動才越有說服力。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馬克思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shù)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比欢覀円话愕穆犝n評課所運用的基本是定性的方法,對“數(shù)”的關注和分析是非常有限的。要使聽課評課更加專業(yè)化、科學化,就需要在定性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定量的分析,讓這兩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價值體現(xiàn)
1.課堂觀察量表——高效的課堂評價工具
量表,是觀察課堂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課堂觀察”活動面臨的最大的專業(yè)問題和實際問題。為了使“課堂觀察”這一課題的研究能服務于更多的學校和教師,我們開發(fā)了一系列設計合理、操作性強的觀察量表。量表集中,有些觀察量表是由橫向觀察體系開發(fā)設計的,有些是由縱向觀察體系開發(fā)設計的,也有些是由縱橫交錯的多個觀察點開發(fā)而成的。我們在每份量表之后都附上了“操作指南”,大大增強了量表的可操作性,使得沒有進行過“課堂觀察”專業(yè)培訓的老師拿到后都能進行質量較高的課堂觀察與評價活動。
2.課例診斷報告——高效的課例研究模式
“診斷”一詞來源于醫(yī)學上的專用術語。醫(yī)學診斷大致分為三步:(1)收集病史資料;(2)分析、推理、判斷;(3)提出治療方案。我們在本課題研究中,移用“診斷”這個詞,意在通過觀察者對課堂教學全過程的準確把握,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探究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老師的教學經(jīng)驗、特色和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每個科組都自主進行了為數(shù)不少的課堂觀察活動后,我們認為,有必要規(guī)范觀察和分析的基本模式。在群策群力、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課堂觀察課例診斷報告”的框架。這個框架由七個方面的內容構成:(1)教材分析;(2)教學目標解讀;(3)確定觀察點;(4)觀察量表;(5)觀察結果;(6)分析診斷;(7)改進意見。
3.課堂觀察體系——提高課堂評價的針對性和專業(yè)性
例如,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博士帶領研究團隊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四個維度觀察課堂。然而,要真正提高課堂評價的質量,就一定要深入到學科內部進行研究,因此,我們將研究重點放在了“縱向”研究上。
我們組織各組教師對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深入學習,總結了每個學科必須重點關注的幾大方面,將其作為觀察的第一級指標(即“觀察視角”),然后提煉了能指向于這一觀察視角的若干教學問題,作為觀察的第二級指標(即“觀察內容”),最后,列出了眾多操作性強的、具體的教學問題,作為觀察的第三級指標(即“觀察點舉例”)。“課堂觀察體系”的構建,讓我們在確定“縱向”觀察點的時候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它讓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學科教學中“教什么”的問題,也讓聽課的教師對于“聽什么”有了全局性的把握,對于各科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李萬春.基于信息熵的課堂觀察量化評價模型研究.云南師范大學,20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