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岳
一
山西省長治市郊區(qū)黃碾鎮(zhèn)魏村是一個有3200人的自然村,村中有一個罕見的姓——孛姓。孛姓在全國不足千人,不見于百家姓。在長治市工作的孛姓人盡出自魏村,甘肅、湖北、北京等地也有從魏村走出去的孛姓人,魏村實乃孛姓族人聚居之地或中轉(zhuǎn)站。
孛姓人來自哪里?為何卜居魏村?由純棉布制作,長3.6米、寬7米,被孛氏家族視若拱璧的《孛氏家譜》為我們揭示了部分真相:
鼻祖諱□□□□,先乃大元之苗裔也。自陜而東遷嬰城,世居西鄉(xiāng)魏村,蓋一二代于茲矣。夫大元以蒙古入中國,統(tǒng)御華夏,為千載一時之遇。一時龍虎飛揚(yáng),風(fēng)云際會,以成一王之治,以繼大宋之續(xù),為生民一代之祖,幾于百年,實數(shù)定之。其后世宗派綿延,支流繼續(xù),有至于萬年而莫罄者矣。是為序。
這一篇序的大部分文字是頌揚(yáng)先人的文治武功,述說朝代更迭,蒙古人滅掉南宋,建立疆域遼闊的大元王朝乃系天意。元朝雖然成了明日黃花,但這支孛姓卻瓜綿椒衍,億萬斯年繁衍下去。除此而外,這個譜序還透露出了兩點重要信息:一是這支孛姓是“大元之苗裔”。所謂“大元之苗裔”,表明他們不是一般的蒙古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沒有資格說自己是大元苗裔,只有成吉思汗的后裔才稱得上是大元苗裔,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黃金家族”。孛姓既稱是大元苗裔,當(dāng)系成吉思汗之后。二是“自陜而東遷嬰城”,說明孛姓是由陜西東遷嬰城,嬰城即現(xiàn)在山西長治市屬的潞城市(縣級市)。當(dāng)時魏村歸屬潞城管轄。至于孛姓為何從陜西迂往嬰城,則撲朔迷離,語焉不詳。孛姓人何時遷入魏村,族譜序只說是“一二代于茲”,但此族譜是哪年纂修并未注明;另外,族譜序中鼻祖二字下面有大約4個字被老鼠咬壞,模模糊糊地顯出像“術(shù)”字的文字,但又不很真切。孛姓鼻祖到底為何許人也,也需我們探賾索隱,尋覓真相。
二
孛姓何時遷入魏村?家住魏村的孛文明、孛海鄰,長治市文史學(xué)者王潞軍都認(rèn)為孛姓從第一代算起,“現(xiàn)已傳至22代,按每一代25-30年來計算,始祖孛仕英生活的年代為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其實古代人婚嫁較早,至多25年一代。孛姓人已傳至22代,大約550年,算起來是1465年左右,已是明中葉的憲宗成化年間。即便按照30年一代,孛明遷入魏村應(yīng)是1415年左右,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也已過了47年。況且說魏村的孛姓是元末明初遷入,也只是推測,并無文獻(xiàn)根據(jù),因此這種說法不可憑信。其實,魏村的孛姓并非元末明初遷入,而是在此之前遷入的。長治市郊區(qū)黃碾鎮(zhèn)良才寺村委會院內(nèi)矗立著一通元朝后至元五年(1339年)重修大慈云寺時立的石碑,雖然年深日久,風(fēng)雨剝蝕,個別字跡已漫漶不清,但文意貫通。石碑的背面鐫刻著捐款人的姓名,其中就有魏村孛天瑞其人。清代《潞城縣志·金石志》也記載了這通《良才山大慈云院普濟(jì)大師照公功行碑》,碑文由前河?xùn)|進(jìn)士高平(今屬山西)人元凱撰寫。他在回顧慈云寺荒涼破敗,醵資修葺的經(jīng)過時說:“至元己卯(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春,余振鐸于天平院,僧喜等譏余日:師之功德勤苦如此,利及我等,不可息議,請先生記之,刻諸翠珉,永垂不朽。”所謂振鐸,是指元凱掌管教育事業(yè),翠珉則指刻碑之石。這就是大慈云寺石碑的由來。孛天瑞既是1339年重修大慈云寺時的捐款人之一,他不可能是當(dāng)年遷入魏村就正好趕上了修葺大慈云寺,必然是此前已卜居魏村,融入了當(dāng)?shù)匕傩罩?,與鄰里關(guān)系融洽,因此才有了捐款的善舉。如果這一推測不誤,孛天瑞應(yīng)至少是在10年前遷入的,也即1329年(元文宗天歷二年)左右。
按照孛姓家譜,孛姓卜居魏村已22代,這一說法也不十分確切。家譜表明:第一代是孛仕英,第二代是孛欽、孛鑒,第三代是“景”字輩,第四代是“從”字輩,第五代為“仲”字輩,第六代為“拱”字輩,而最早遷入魏村的孛天瑞卻不在其中。若按25年一代,孛姓遷入魏村為1465年,比孛天瑞遷入魏村晚136年;若按30年一代,孛姓遷入魏村為1415年,距孛天瑞遷入魏村晚88年,差了三代人。由此可見,孛天瑞、孛仕英雖然都姓孛,但卻不是一支,若是一支,孛姓族譜中應(yīng)該出現(xiàn)孛天瑞的名字。最大的可能是,孛仕英遷入時,孛天瑞一家已經(jīng)絕祀或喬遷別處,兩家并不相識。可以肯定的是,孛姓遷入魏村時在元朝中葉,而非元末明初。
孛姓不可能在元末明初自陜西遷入魏村的另一佐證是,元代末年中原地區(qū)頻繁的戰(zhàn)亂及水、旱、瘟疫等災(zāi)害,弄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朱元璋登基伊始就說:“今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保ā睹魈鎸嶄洝肪砣模┯终f:“中原諸州,元季戰(zhàn)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而山西則風(fēng)調(diào)雨順,經(jīng)濟(jì)繁榮,社會穩(wěn)定,于是,朱元璋下詔將地狹民稠的山西諸州百姓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寬民稀省份就食。從洪武二年(1369年)到永樂十年(1412年),40多年從山西遷民數(shù)十次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孛姓還有可能從陜西遷入山西嗎?
三
孛姓為何由陜西遷入山西長治郊區(qū)魏村?孛文明、孛海鄰兩先生著文稱,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今江蘇南京)即位后,明朝的北伐軍進(jìn)入山西、陜西,那里成了干戈四起的戰(zhàn)場?!懊鎸匐y,當(dāng)時的蒙元后裔只能想盡各種辦法逃命。其中,在陜西的這一支孛兒只斤族人東進(jìn)山西逃亡的過程中,既要保命,又想不忘祖先,他們便改漢姓孛。族人中有一個叫孛仕英的一家四口一起夾雜在逃難的人群中,幾經(jīng)周折,最后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魏村居住下來,成為孛氏東遷長治的第一代始祖?!边@種分析不能說沒道理,但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過,孛天瑞早在1329年就已遷入魏村,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在1368年,早了39年,那時還沒有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因戰(zhàn)亂而逃入魏村的事又從何說起?
《孛姓家譜》殘缺處諱字下面有一模糊不清的“術(shù)”字,于是孛姓人便據(jù)此推測自己是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之后,因而改稱孛姓。這一說法也不無道理。因為成吉思汗就姓孛兒只斤,乞顏氏,孛姓若是成吉思汗裔孫,姓孛倒是順理成章。但是孛姓是否術(shù)赤之后,卻大可商榷。原來這與元代的分封制度有關(guān)?!对贰ぬ诒炯o(jì)》云,丙申年(1236年)秋七月:“中原諸州民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拔都,平陽府(今山西臨汾);茶合帶(即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太原府(今屬山西)。”拔都是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的次子,于是平陽路、太原路遂成為術(shù)赤、察合臺位下的湯沐邑,也是他們后王投下食邑所在。這就是說如今的山西省在大蒙古國時期是術(shù)赤,察合臺兩王的封地,其他諸王也各有封地,封地之間不相隸屬,百姓可以自由往來,但王室成員之間不得插手彼此的事務(wù)。明朝弘治《重修三原縣志·故五路萬戶河?xùn)|路行省郝公神道碑銘》稱:“丙申歲(1236年),分河?xùn)|為皇兄二大王分地,官吏隨地所屬。”二大王指察合臺,他是元太宗窩闊臺的二哥,故稱二大王。河?xùn)|則泛指山西,因黃河經(jīng)山西作北南流向,山西位于黃河之東,故名河?xùn)|。察合臺封地在太原一帶,并非整個山西。乾隆《平陽府志·重修襄陵廟學(xué)碑》云:“天朝開國,裂土以建同姓,震宮得河?xùn)|道。仍割州之吉邑之襄陵(今山西襄汾)、潞城(今屬山西)畀嗣王,治襄陵?!闭饘m指太子之宮,術(shù)赤是成吉思汗長子,這里震宮就是指的術(shù)赤。當(dāng)時潞城也在術(shù)赤的封地范圍內(nèi),他本人在欽察汗國當(dāng)國王,這一片土地由他的兒子拔都派人掌管,拔都的繼承者又把平陽府的分地細(xì)分為五、七十份,分別授予王妃、王子,并且差官吏來治理,潞城不知又分給了哪位王子。
元代潞城氣候溫潤,物產(chǎn)豐饒,水草豐茂,是天然的牧場,吸引著不少戚畹貴族來此放牧,除了有術(shù)赤后裔活動外,還有元太宗窩闊臺系的后裔小薛王子。據(jù)《山右石刻叢編·潞州學(xué)田記》記載,小薛的食邑在汴梁路睢州(今河南睢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他的部民曾就食汴梁(今河南開封)。兩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又特賜上黨潞州一帶為小薛大王牧地,此后小薛及其部眾便長期駐牧潞州一帶,一直繼續(xù)到仁宗皇慶年間?!对贰肪?4《仁宗本紀(jì)》云,皇慶元年(1312年)秋七月,“敕諸王小薛部歸晉寧路襄垣縣(今屬山西)民田”。襄垣與潞城毗鄰,小薛在這一帶放牧了20余年之久。成吉思汗的兒子當(dāng)中3個與山西有緣,長子、三子的后裔與潞城有緣,可見潞城在全國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但是《孛姓家譜》說他們是從陜西遷往潞城的,這意味著這一支孛姓人既不是術(shù)赤的裔孫,也不是窩闊臺的裔孫。陜西是元世祖忽必烈當(dāng)藩王時的封地,他當(dāng)皇帝后由皇子忙哥刺承襲,如果孛姓由陜遷晉屬實,他們可能是忽必烈之后,也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家族。那么,這支孛姓蒙古人是如何由陜西遷入山西長治的呢?
原來憲宗三年(1253年)將京兆(今陜西西安)地賜給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將封地轉(zhuǎn)賜給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刺。至元十年(1273年)詔安西益封秦王,別賜金印,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成,皆聽為宮邸,十七年(1280年)薨。忙哥刺有兩個兒子,長子阿難答仍為安西王,次子按檀不花襲封為秦王。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逝世,嗣安西王阿難答因與武宗海山兄弟爭奪帝位失敗被殺,他的兒子月魯帖木兒被剝奪了封地,史稱阿難答“既以謀逆誅,國除,版賦入詹事院”。(《元史》卷178《王約傳》)所謂版賦也就是封地與人戶,詹事院則是管理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dá)事務(wù)的機(jī)構(gòu)。這次剝奪的是安西王家族在其他地方的封地,京兆一帶的封地沒有剝奪,以保證其生活所需。至大二年(1309年)有大臣提出阿難答之子應(yīng)復(fù)國襲爵,但未得到武宗批準(zhǔn)。按照元朝蒙古黃金家族的不成文規(guī)定,叛逆諸王只是剝奪本人爵位或家族部分子弟的分地,保留叛逆者家族子弟對王爵、封地的繼承權(quán),憲宗蒙哥對定宗貴由謀反的子孫,世祖忽必烈對待其弟阿里不哥謀反的兒子都是如此處理的。這是通識。而阿難答的兒子輩卻沒有得到這種待遇。個中原因是安西王阿難答被殺后,他的“版賦”落入了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dá)手中。愛育黎拔力八達(dá)即位為仁宗后,將“版賦”轉(zhuǎn)賜給皇后的中政院。仁宗皇后死后,仁宗再轉(zhuǎn)賜給自己的母親、英宗祖母答己太后。仁宗家族不愿放棄既得利益,置潛規(guī)則于不顧,因此安西王子弟遲遲不得襲爵復(fù)封,難免產(chǎn)生怨懟,遂鋌而走險,參與宮廷政變。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英宗從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lán)旗東閃電河北岸)返回大都(今北京)途中,駐蹕南坡(今內(nèi)蒙古正藍(lán)旗東北),一天晚上,御史大夫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等人與“諸王按梯不花(即阿難答之弟按檀不花)、孛羅(阿里不哥之孫)、月魯帖木兒(阿難答之子)、曲呂不花、兀魯思不花等謀逆,以鐵失所領(lǐng)阿速衛(wèi)兵為外應(yīng),鐵失、赤斤鐵木兒殺丞相拜住,遂弒帝于行幄”(《元史·英宗本紀(jì)一》)。九月,泰定帝即位,以知樞密院事、湛陽王也先鐵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諸王月魯帖木兒襲封安西王,孛羅為宣徽院使。至此,忙哥刺的后人終于恢復(fù)了夢寐以求的安西王爵位。
但是好景不長,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坐穩(wěn)了帝位后,便開始追究弒君之罪了,這年十二月“流諸王月魯帖木兒于云南,按梯不花于海南,曲呂不花于奴兒干,孛羅及兀魯思不花于海島,并坐與鐵失等逆謀”(《元史·泰定帝本紀(jì)》)。按梯不花、月魯帖木兒叔侄剛離虎穴,又入龍?zhí)?,月魯帖木兒?fù)封安西王只有3個月,便被流放于瘴癘之鄉(xiāng),原有祖父的分地與人戶又被泰定帝家族奪去。泰定帝元年(1324年)四月,“命昌王八刺失里往鎮(zhèn)阿難答昔所居地”(《元史·泰定帝本紀(jì)》)。按梯不花、月魯帖木兒既被流放,封地與人戶又被朝廷奪去,他們的家人似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小鳥,萍蹤浪跡,四海飄零,輾轉(zhuǎn)來到了與陜西毗鄰的山西潞城魏村。不過元代沒有山西行省,潞城是中書省平陽路潞州轄下的一個縣。前文我們已經(jīng)說過,孛姓大約是在1329年(元天歷二年)左右來到魏村,按梯不花、月魯帖木兒被流放是在1323年(元至治三年),他們的家人有可能是漂泊了幾年之后,輾轉(zhuǎn)來到魏村,卜居于此,從時間上說是吻合的。他們既是黃金家族之后,又一下子從閥閱之家變成了普通百姓,處在漢民族包圍之中,改稱孛姓,以示不忘祖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
孛姓蒙古人遷入山西長治市郊區(qū)魏村已將近7個世紀(jì),他們早已融入漢民族之中,無論是語言文字、服飾、宗教信仰、生活習(xí)俗乃至相貌,都與漢族毫無二致,渾然一體了。進(jìn)入中原后的孛姓蒙古人那種粗獷豪放的草原文化已被典雅莊重的儒家文化所取代。孛仕英的六世孫孛拱千,明代萬歷年間考中進(jìn)士,潞城縣儒學(xué)正堂贈以“榮登典籍”金字門匾;第十二代孛觀天在清代科舉得中,潞城縣儒學(xué)正堂送“克振家聲”金字門匾:第十四代孛普星于光緒年間中舉,潞城縣儒學(xué)正堂又援例贈送“望重一鄉(xiāng)”門匾,一門三匾,榮耀無比。在孛家老宅大門上,至今仍懸掛著一方“受天祜”的牌匾。祜者福也,意思是說孛姓的福祉是上天賜給的。
孛姓蒙古人雖然早已漢化,但在一些細(xì)微之處還保留著自己的特色,如不看元王失江山的戲,忌諱“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這些都與漢族不同。孛姓人珍視家譜的故事也值得稱道。凡是他們辦紅白喜事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戴整齊,敲鑼打鼓、恭敬虔誠地去接祖宗,這個祖宗就是家譜。他們小心翼翼地把家譜迎人家中懸掛起來,供族人祭祀瞻仰。如果是喪事,還要把逝者的名字按輩分填寫在家譜里,讓后人銘記。筆者見到了魏村唯一用純棉布制作的孛姓家譜,就保存在識文斷字,當(dāng)過小學(xué)教師、大隊會計的孛海鄰家里。這份家譜是孛姓的傳家寶,也是民族融合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