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在其位,謀其政。黨的宗旨,干部是踐行者;社會建設,干部是骨干力量。履行好職責,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解決好民生問題,是對干部最基本的要求。然則,“為官不為”在部分干部中表現突出。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存在混天過日子的念頭,對工作沒有責任感,對群眾的冷暖漠不關心。
治理“為官不為”,是黨中央整頓吏治,全面從嚴治黨的重頭戲。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期間,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重申,“為官不為”必須嚴肅問責。
消除“為官不為”,抽掉干部“懶筋”,已成燃眉之勢。但“為官不為”,原因各異,情形迥然,在治理上,也應因情而異,要讓“不為”官員邁過“三道坎”,以此營造勤政的干事氛圍,建立務實的干部隊伍。
邁過“不能為”的坎。新形勢下,面對組織新的任務,群眾新的訴求,部分干部知識水平、能力素質相對滯后。履職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很好完成任務。活到老,學到老。加強干部業(yè)務培訓,增強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水平,特別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尤顯重要。通過“充電”,施足“底肥”,讓干部有足夠業(yè)務知識、服務能力,履好職、盡好責。
邁過“不愿為”的坎?,F行干部待遇,論資排輩成份較重,激勵作用不明顯,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部產生這種想法,干勁自會減弱三分。對此,應當注重激勵政策的制定與修改,鼓勵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不干事則降低待遇,拉開“干”與“不干”的差距。
邁過“不敢為”的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政策舉措,對亂作為從嚴治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漸行法治正道。不干事不出錯,多干事多出錯。部分干部因擔心出錯而被追究責任,導致工作上縮手縮腳,不敢大膽開展工作。規(guī)范工作程序,規(guī)范權力運行,并非在束縛干部,而是在保護干部,讓干部依法用權。即便出現差錯,還得客觀看待,公正對待,消除干部的畏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