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芬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中學生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钡?,十分可惜的是,大多數學生怕作文,作文課上冥思苦想,最終用“假”“大”“空”來編故事,湊字數完成任務。在這樣的情境下,如果再讓他們幻想,肯定會吹得“海闊天空”,就會虛成“空中樓閣”了。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語文教師往往回避了寫作中對學生進行“幻想”的教學,認為少了些“瞎想”就會使學生的文章離真實更近。但是,這顯然是不對的。
幻想是客觀事物在人們意識中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反映,它來源于真實?;孟氲耐寥谰褪钦鎸?,沒有一種幻想是憑空產生,不依靠任何真實的。越是精彩的幻想作品,就越是需要真實的細節(jié)。學生不可以沒有幻想,沒有幻想的人生是不精彩的,因為幻想是創(chuàng)造的萌芽,但也不能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時,作為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真實,哪些幻想可以變成真實,哪些幻想可以為真實增色,然后在寫作中運用幻想的力量將真實堅固。
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幻想的能力
1.想象、幻想形象。在教學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時,對于清朝留學生的發(fā)式,可以不運用圖片來展示,而是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描寫來想象、幻想這樣的形象,理解魯迅借此描寫所要表達的嘲諷。
2.想象、幻想場景。在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中,有一處因海倫不能理解“愛”,安妮?莎莉文對她教育的場景描述。“愛”是抽象的概念,很難讓一個既瞎又聾的孩子懂得。在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想象、幻想,如果讓學生來教,學生會怎么教?通過這個想象的過程,讓學生感受海倫的艱難和沙莉文的偉大。
3.想象、幻想內心。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有一個片段,記敘了阿長為“我”買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經》后,“我”當時的反應: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想象、幻想“我”曾經因對《山海經》的渴望有過哪些舉動,借此讓學生明白“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反應的原因。
二、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讓學生學習幻想的運用
很多時候,學生想要幻想,但往往不懂得如何更恰當地進行幻想。其實他們所學的文人佳作,就是他們用來模仿學習的最好范本。
魯迅在《雪》一文的開篇中,對江南的雪有過一段描寫:“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边@是作者對記憶當中模糊了的江南冬天的描寫,在這里正是通過幻想的展開,使得所寫冬景更生動形象,同時也使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江南冬天的喜愛。魯迅含蓄的筆觸沒有直白地加以表達,但短短的一處幻想,既不破壞筆調的和諧,又表達了作者所需要傳達的思想。真是眼前一段幻想,心中一份思想。
三、寫作訓練中,讓學生明確幻想的原則
幻想有時雖然天馬行空,神奇而又浪漫,但幻想絕不是胡編亂造,空穴來風。所以,運用幻想寫作時就必須遵循應有的原則。
1.形象地創(chuàng)造有生活基礎的原型。要知道,無論是童話世界中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還是科幻世界中的“安凡達”,都不是憑空想象的,他們都是生活原型的再創(chuàng)造。
2.幻想的產生要有合理的情境設計。魯迅之所以會產生對江南冬天的幻想是借助于模糊的記憶,辛棄疾之所以會產生對沙場的幻想是借助于迷蒙的醉意,他們的幻想都“事出有因”。
英國作家萊辛說:缺乏幻想的學者只能是一個好的流動圖書館和活的參考書,他只掌握知識,但不會創(chuàng)造。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幻想的能力,并幫助他們合理地使用幻想,讓他們在幻想的境界中更清晰眼前的世界,更堅實腳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