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方
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其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難度較大、最具探索性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長期以來,“為作文而作文”的教學模式,禁錮了一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寫作興趣,更談不上提高寫作水平了。要想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內(nèi)外指導閱讀,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將一篇篇生動、豐滿的文章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讓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領略其中的美感;同時,還要主動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啟發(fā)他們想一想:文章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寫作中可以借鑒的。要告訴學生,寫好一篇能吸引讀者的文章并不難,但必須從基本功開始練習,一點一點地積累,這樣最后才會寫出好的文章。有時,還可以補充一些課外美文,或向學生推介一些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精讀。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也就為他們的寫作儲備了豐富的“食糧”,學生寫起文章來便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了。每當學生能學以致用,或在寫作上有了進步,教師要及時地予以肯定和鼓勵,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和關鍵,離開了對生活的觀察,學生的寫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校學生直接接觸社會的機會有限,但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在有限的“接觸”中仍可以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梢砸髮W生在放學路上觀祭各種各樣的行人,讓學生運用靜態(tài)觀察、跟蹤觀察、對比觀察等方法,觀察行人的外貌、神情、動作,揣摩他們的職業(yè)、個性、心理,并及時記下這些觀察結果,這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選材的有效形式之一。至于自然環(huán)境或景物,可以讓學生就地取材,觀察校園內(nèi)的各種樹木或花草,記錄它們的生態(tài)特征,并思考它們的內(nèi)在氣質。這樣,使學生從沒什么可寫到滿懷激情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需要,從而變被動的寫作過程為主動的寫作過程。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安排學生作文訓練時,大多采用“寫生"性的觀察作文題。因此,可以讓一位學生根據(jù)生活片段設計一分鐘左右的、有情節(jié)的表演動作(包括神態(tài)),然后請幾位學生口述表演者的外貌特征、神態(tài)及正在做什么,適當?shù)牡胤娇刹迦胱约旱南胂?。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的觀察、想象、判斷、表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這些正是寫作的基本能力。
三、及時點撥和引導,幫助搭架,掌握技巧
作文有話可寫后,還要每周利用作文課時間及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搭好文章開頭、層次、過渡、結尾的架子。例如,寫《記班長二三事》這篇作文,可以要求學生按“總——分——總”搭架:即總起給人以懸念,然后分述所記的事,最后議論或抒情點題結尾。又如,指導學生練習寫引申性議論文時,可以先教給學生該文體的一個基本模式:敘、議、聯(lián)、結。敘即敘述引子(材料);議即圍繞引子展開分析,提出論點或論題;聯(lián)即由引子引申到對其他事物的論述;結即對全文進行總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對待事物應有的態(tài)度。這樣引導后,學生就會在寫作前,先給文章搭好架,寫起文章來就不至于雜亂無章了。學生學會搭建文章的框架后,教師再對作文中一些必要的方法技巧進行指導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了。
四、放手讓學生自己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導的繼續(xù),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能力。”所以,教師要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自改作文訓練是一項難度大、綜合性強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懂得怎樣改,還要讓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改,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扎扎實實地按步驟進行。
1.規(guī)范符號。教師先要教給學生一套修改符號。保證符號的規(guī)范、統(tǒng)一。如,對好的詞句、精彩的語段、值得增、刪、調、改之處,均應用統(tǒng)一的符號標記,這是學生自改作文的基礎環(huán)節(jié)。
2.教師示范。教師選一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放大后懸掛在黑板上,當著學生的面修改。改完之后,讓學生提出疑問或意見。學生通過看、想、問、答,就能初步摸清修改作文的路子。
3.集體評改。教師將一兩篇待改的作文印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jù)每次作文的訓練重點,討論文章的優(yōu)劣,提出修改的方案。
4.獨立自改。經(jīng)過上述幾項訓練后,教師可讓學生自改作文,遇有疑難時,教師再進行個別輔導。
總之,作文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需不斷探索,不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