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好 杜敏
辜鴻銘(1857-1928),原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福建同安人,出生于南洋馬來半島檳榔嶼,是清末民初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學者。圖/FOTOE
金庸筆下的東邪黃藥師“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武功造詣非凡,是世間絕頂?shù)母呤种?。黃藥師不僅知天文、通地理,奇門遁甲、琴棋書畫甚至農(nóng)田水利、經(jīng)濟兵略等亦無一不曉,無一不精。黃藥師個性離經(jīng)叛道、狂傲不羈、行動怪異,雖漠視“傳統(tǒng)禮教”,卻最敬重忠臣孝子,視此為大節(jié)。
“清末怪杰”辜鴻銘與東邪黃藥師有諸多相似之處,尤其在“忠臣孝子,斯為大節(jié)”這點上,兩人高度契合。清末亂世,辜鴻銘以自己的無上修為和特立獨行,在渾噩險惡的江湖中留下濃墨重彩,可謂暗黑時代的行為藝術(shù)家。
生于南洋,學在西洋
1857年,馬來半島檳榔嶼英國人的尼蒙橡膠園內(nèi),總管家辜紫云和葡萄牙妻子的次子辜鴻銘出生了。據(jù)說其和長子辜鴻德一樣,頭發(fā)微黃,皮膚白皙,眼睛泛藍。少年時期的辜鴻銘家境殷實,后來成為了橡膠園主布朗夫婦的義子。年方十歲時,隨義父義母來到當時號稱“世界工廠”的西方帝國——英國。而后他的求學足跡輾轉(zhuǎn)于英德之間,先后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求學。
辜鴻銘的語言學習從彌爾頓的《失樂園》開始,六千五百多行無韻詩,辜鴻銘在一個月后背得滾瓜爛熟。莎士比亞的三十七本戲劇,從兩周讀一本,到兩周讀三本,最后得出他的結(jié)論:“讀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筆生花,興奮不已,但就是讓人感到太過熱鬧,少了一份深沉?!边€不懂德語的時候,辜鴻銘就像念咒一樣花半年時間將《浮士德》熟背下來,在他朗朗上口之后,義父布朗先生才開始講解,使辜鴻銘的“思想由簡入繁,由淺入深”。
學生時代的辜鴻銘,天資聰慧、名師賞識,九國語言的精通,十三個博士學位的囊括,不可不謂意氣風發(fā)。孫中山曾認為,中國懂英文者,僅有辜鴻銘、伍朝樞、陳有仁和半個王寵惠。
1880年,二十三歲的辜鴻銘結(jié)束漫漫異國求學路,回到故鄉(xiāng)檳城。次年,他與馬建忠相識。馬建忠被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刺激,“決然舍其所學,而學所謂洋務(wù)者”。經(jīng)過十余年的刻苦努力,馬建忠成了一位“善古文辭、尤精歐文,英、法現(xiàn)行文字以至希臘、拉丁古文無不兼通”的學貫中西的新式人才。
與馬建忠的“三日傾談”,除了使辜鴻銘辭去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的公職,更促使他從研究西方文化轉(zhuǎn)向?qū)W習國學,“道固在是,無待旁求”。而正是這次轉(zhuǎn)折,開啟他余生投身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同時,也完成了他成為“圣學擁躉”的自我改造。儒家學說之仁義之道就此成為辜鴻銘持守終生的定見,他堅信被國人摒棄的傳統(tǒng)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在愛丁堡求學的那段時間,每逢中國節(jié)日,辜鴻銘都會設(shè)下供桌、陳列酒菜,三跪九叩、遙祭先祖。房東太太挖苦他說:“你這樣認認真真磕頭,你的祖先就會來這里享用這些酒菜嗎?”辜鴻銘彬彬有禮地還擊:“你們到處給你們的祖先奉上鮮花,你們祖先是不是嗅到花香就會從墳?zāi)估锩媾莱鰜砟???/p>
從愛丁堡到市立圖書館需要乘坐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周遭的英國人都鄙夷地看著辜鴻銘腦袋后面的辮子,不時譏諷。辜鴻銘干脆將報紙倒過來,讀得津津有味。等他導演這幕戲的火候到了,他才操著一口流利的維多利亞式英文淡然地說:“英文這玩意兒太簡單了,不倒過來讀,簡直沒意思?!币卉囉吮徽鹱?,個個滿臉通紅。東邪辜鴻銘虛實相間、凌厲如劍的招式,可見一斑。他對東方文化的高度尊崇也就由此開始,從此醉心。
僅供一哂的仕途
辜鴻銘僅供一哂的仕途使他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屈辱的一段歷史。他目睹了西方帝國與這個古老而飄搖國度的激烈對抗,這種對抗涵蓋了國力、制度、文化、精神各個方面。在這暗黑時代,辜鴻銘以他乖張叛逆的行為給這個渾噩世界以陶熔鼓鑄,給蕓蕓眾生以振聾發(fā)聵。
他總想在社會天秤的另一端,以學識和機變?yōu)轫来a,來平衡淺薄與浮躁。游身于變革的社會之中,辜鴻銘的舞步機敏翩然,不單在學術(shù)上認識到保留中華五千年文化精髓之重要,更在于其政治方面的敏銳嗅覺。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他寫道:“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三種之外,還應(yīng)補上一條,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靈敏。”如是,辜鴻銘便在靈敏的前提下,以深沉、博大和純樸為后盾,跳脫游弋、嬉笑怒罵、驚世駭俗。
清末民初的中國仿佛一盤六博棋,對弈雙方是封建專制和民主共和,然而棋盤下隱藏著更為復(fù)雜的權(quán)力較量,山河國運,何去何從,無人知曉。激流漩渦中的人物或浮或沉,變數(shù)萬千。
1885年辜鴻銘進入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府,任職二十余年。他幫助張之洞推行新政,創(chuàng)辦近代高等學府——自強學堂,并任教習。張之洞是典型的中國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典,16歲科舉入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恪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行為準則,帶有很強的中國儒臣特征。而辜鴻銘由西學轉(zhuǎn)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遠不及張之洞儒學底蘊的深厚,但在張之洞的影響下,他對儒學進行修習研討直至膜拜推崇,這也是他們能夠成為多年至交的思想基礎(chǔ)。
然而二十余年的主仆情誼并非毫無波折。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洋務(wù)運動破產(chǎn),維新思想開始萌芽并發(fā)展?!肮嚿蠒焙螅钥涤袨闉槭椎木S新派對張之洞頗為推崇,稱其“有天下之望”,而后康有為組織強學會,創(chuàng)辦《強學報》,張之洞捐款以示支持。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辜鴻銘提醒張之洞:“康有為人品卑劣,計劃虛夸不實”,然而張之洞并未理睬辜鴻銘的勸告,一意孤行支持維新派的運動。隨著維新運動的縱深發(fā)展,維新派的思想與張之洞所代表的洋務(wù)派意見相左,尤其是隨著維新派對“孔子改制”以及“民權(quán)思想”的宣傳,使得張之洞越發(fā)不滿。而維新派似乎對張之洞的種種不滿不予理睬,這時張之洞才想起辜鴻銘的勸告。
隨后的百日維新,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極富有悲劇色彩的政治運動,本以為是破曉的曙光,實則為彗星一閃。戊戌政變的發(fā)生,也不過只為其添上了一絲慷慨赴死的壯烈罷了。維新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不僅僅是因為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等原因,也因為其過于急躁,急于求成,而措施更是浮于表面,推行不力——計劃虛夸不實。
種種結(jié)果無不印證著辜鴻銘對張之洞勸告的合理性,也印證了辜鴻銘在政治上的敏銳犀利。如果說辜鴻銘對康有為的看法或許帶有階級敵對的偏見,那么其對張之洞的評價不可謂不一針見血,目光獨到。
辜鴻銘認為張之洞“知有國而不知有身,知有國而不知有民”,意思是過分注重大局,而忽視最本質(zhì)最細微的東西。興辦洋務(wù),富國強兵,卻并未實際地改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經(jīng)濟狀況,民窮國富,無法緩和階級矛盾,自然也無法挽救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
辜鴻銘認為造成張之洞“知有國而不知有身,知有國而不知有民”的原因是“學而不化”,而這也是洋務(wù)運動失敗的癥結(jié)所在。洋務(wù)運動僅僅機械地學習西方技術(shù),并未認識到中國之落后并非在于器物,對西方的學習浮于表面,并未取其內(nèi)核,并結(jié)合中國國情而化用。這樣的學習,無法救中國。
然而,辜鴻銘雖深知“學而不化”終將導致失敗,卻也無法給出如何救中國的正確答案。因為或許一開始,他就選錯了歷史的方向,在這樣的前提下,縱使他可以靈敏的判斷政治成敗,也無法跳脫其階級局限。他對時事的清醒認識是:自咸豐同治以來,“內(nèi)虛外患紛至迭乘,如一叢病之軀,幾難著手。當時得一時髦郎中湘鄉(xiāng)曾姓者,擬方名曰‘洋務(wù)清火湯,服若干劑未效。至甲午,癥大變,有儒醫(yī)南皮張姓者另擬方曰‘新政補元湯,性躁烈,服之恐中變,因就原方略刪減,名曰‘憲政和平調(diào)胃湯。自服此劑后,非特未見轉(zhuǎn)機,而病益將加劇焉。勢至今日,恐殆非別擬良方不可?!?p>
辜鴻銘故居。圖/ 東方IC
1908年宣統(tǒng)即位,辜鴻銘擔任外交部侍郎。隨后在蔡元培執(zhí)掌北大的鼎盛時代,他執(zhí)教英國文學。蔡元培辭職,辜鴻銘也隨之辭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民主共和思潮成為社會主流,封建統(tǒng)治搖搖欲墜,辜鴻銘辭去公職。次年,《清帝退位詔書》的頒布,仿佛持續(xù)二百七十六年清王朝的最后一聲嘆息——舊世界的大門在辜鴻銘這位黑暗中的舞者身后,緩緩關(guān)上。
1927年,辜鴻銘從日本回國,日本人推薦他為張作霖的顧問。辜鴻銘最后拂袖而去,不僅是因為張作霖絲毫無視幕僚為賓朋的友善氣度,更因為他能感覺到時事不允許他有如此選擇。
純樸率真是辜鴻銘之天性,智慧機智是其修為,兩者結(jié)合造就了在暗黑時代如閃電般的凌厲和炫目的行為藝術(shù)家。
乖張叛逆的“行為藝術(shù)”
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英、德、法、意、拉丁等多國語言,擅長英文寫作,曾出版《中國人的精神》《中國札記》等書,翻譯《論語》《中庸》《大學》等中國傳統(tǒng)典籍。他積極向西方傳遞來自中國這個古老國家的文化與精神,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端保守:固守君主制;贊同男人納妾女人纏足,關(guān)于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故事廣為流傳;固執(zhí)地留著辮子,在那個全面拋棄舊社會種種的時代里,頑固地堅守著某些封建色彩。本為堅守“仁、靜、誠、恒”等儒家字訣的學問家,卻經(jīng)常語不驚人死不休。
辜鴻銘敢于在各種場合發(fā)表他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毫不吝嗇對慈禧太后的贊美,他寫道:“皇太后具備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和洞察力,擁有完美的德行和智識,她知人善任,激發(fā)御下之臣的忠良之心,使其鞠躬盡瘁,任憑驅(qū)馳。同時還喚起舉國鄉(xiāng)紳的勇武精神?!辈⒎侨缑绹鴮W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龍夫人》中所寫“慈禧太后不是惡魔,而是一個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顯而易見的怪癖。在一個女人被當作痰盂一樣對待的帝國里,她極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睂⒋褥笾糜趪疑琊⒌拇蟊尘爸?,并給予高度的評價,可見辜鴻銘對君主制維護的堅決。但同時他又在張之洞鋪張揚厲,耗資鉅萬舉行慈禧壽辰筵席時,編出“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來辛辣譏諷。
李鴻章權(quán)傾朝野時,辜鴻銘敢放言:“今之李文忠,曾文正之罪人也?!痹绖P位及封疆,辜鴻銘除了諷刺其不講學問猶如老媽子倒馬桶之外,更是直接定性袁世凱為“賤種”。包括他對張之洞,也有“張文襄學問有余,聰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的評價。
在嚴復(fù)譯介《天演論》之時,世人均認為這是中國數(shù)千年來所未發(fā)明之新理論,但在辜鴻銘看來,不外乎是《中庸》中“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的翻版,且大放厥詞說:“恨不能殺嚴復(fù)林紓而謝天下!”包括黑格爾的哲學觀點,也被辜鴻銘認為是從《易經(jīng)》中照搬,還不做索引以欺世人。
王公大臣出洋考察憲政,辜鴻銘譏其為“出洋看洋畫耳”。在上下皆倡議多開學堂普及教育時,辜鴻銘又潑出大瓢冷水:“不知將來何以處如此其多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妄冀為公卿大夫之人耶。”
種種的怪誕不經(jīng)、桀驁不馴,如果僅僅是為了以他大言不慚、狂狷不遜、立異為高的表演來收獲籍藉之名,那就真成了一個天生叛逆人物。
辜鴻銘的確刻意追求與眾不同,大凡別人贊成的,他就反對;別人崇拜的,他就蔑視。時興剪辮子時,他偏要留辮子;流行共和主義時,他偏要提倡君主主義。由于他才智出眾,凡事都能讜言高論、自圓其說。
僅僅為叛逆而叛逆?不!一個由西學轉(zhuǎn)型,被“圣學”吸引熏陶并為之堅守者,縱然有“君子不器”的格言,但謹言慎獨卻是基本精神。狂狷的言行是否悖于一個后進的儒學大家,又或者是他已超然于更高的修為?
張之洞。1885年辜鴻銘進入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府,任職二十余年。
辜鴻銘曾有自勖聯(lián):“不忮不求,淡泊明志;庸言庸行,平易近人”,這應(yīng)當為辜鴻銘立身之本。他曾向張之洞求問一部中國典籍中的“百通書”,張之洞給他推薦了《周易》,并提醒他注意“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句綱領(lǐng)。辜鴻銘奉此書為經(jīng)典,奉此言為至理?!吨芤住分小皠屿o有常,剛?cè)釘嘁印?,“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之類語句,對于辜鴻銘而言,當是知行合一的。
在列強環(huán)伺,王朝傾覆的黑暗時代,辜鴻銘自認非醫(yī)國之手,自己所依仗之無非學識見聞,智慧雄辯及赤子之心,“于是以其才智專用之于身家,以其聰明專用之于彌縫掩護”,向世界和世俗展開吶喊與鼓呼。
當嘉興才子沈曾植對辜鴻銘說,中國文化的重擔就落在你身上了]辜鴻銘果然挑起了這副擔子。他在《論語》譯序中稱:我們只想在此表達一個愿望,希望那些有教養(yǎng)有思想的英國人在耐心讀過我們的譯作之后,能夠反思一下他們對中國人已有的成見,并能因此修正謬見,改變他們對于中英兩國人民與人民、國與國之間關(guān)系的態(tài)度。
辜鴻銘向日本的伊藤博文贈送英譯本《論語》時,被伊藤博文揶揄為保守派。辜鴻銘的反擊凸顯智慧: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數(shù)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shù)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會三三得八。
辜鴻銘之所以表現(xiàn)的憤世嫉俗,推倒一世雄杰,罵遍天下強梁,出語尖酸刻薄、不留情面,不外乎是“自貴重”的體現(xiàn)。他一直強調(diào):“不自貴重,卒不能自展其才以裨世用”。
俠之大者胸中劍。和江湖中的那位東邪還不盡相同,黃藥師追求出世,而辜鴻銘要的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入世。
辜鴻銘想衛(wèi)名教,正民俗,強帝國,求大同。在局限于時代的條件下,偽裝于狂狷的外形之下,傳道于嬉笑怒罵之間,以怪誕對抗亂世強權(quán),以孑孓身形向世界傳達中國精神。
辜鴻銘愛用毛筆來作為中國人精神的象征。他以為:用毛筆書寫繪畫非常困難,好像也難以精確,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夠得心應(yīng)手,創(chuàng)造出美妙優(yōu)雅的書畫來;而用西方堅硬的鋼筆是無法獲得這種效果的。
而辜鴻銘也恰如龍飛鳳舞的毛筆,柔韌中帶著剛健,在方寸天地用特立獨行的間架結(jié)構(gòu)來表達自己深邃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