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每當上閱讀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的課桌上,只是擺著一本書,既沒有本子,也沒有筆,更有甚者,有的同學干脆只用一只手按著書,另一只手還在干別的事情。這樣閱讀,只是文字從眼前過一遍而已,可謂水過地皮濕,收效是非常低微。這樣下去,即使時間再長,又會給學生帶來什么益處呢?為了改變這種閱讀習慣,要學生養(yǎng)成有效的閱讀習慣,我思索了很久,決定采取措施,嘗試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不管學什么,都應該思考,只有去思考了,才能有所收獲,否則,任何學習都是徒勞的。在閱讀過程中,如果不會邊讀邊思考,就不會有良好的閱讀效果。實踐也已經證明,如果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邊讀書邊讀邊思考,不但會理解感悟課文中的許多問題,而且會出人意料地顯示出他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學生閱讀的開始,我便會設置幾個有關這篇文章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文章,自然會讓他們開動自己的大腦,去解決這些問題。有了這些問題,學生似乎有了讀書的目標,有了目標,就能激發(fā)出學生的的潛力,有了潛力,不但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解決其它許多問題,而且還會激發(fā)出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每一篇文章,都像大海一樣豐富,里面包藏著許多奇異的珍珠、貝殼……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能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找到這些珍寶,那么自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閱讀時,我便提醒學生注意文中的精彩描寫,或者重點詞語或者句子或者細節(jié),讓學生通過對這些精彩描寫的理解,達到進一步理解全文的目的。
語文課本內容豐富異常,許多課文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的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理解會有一定困難。但是,既然是文學作品,就一定是由“人”寫出來的,因此一定包含著“人”的思想情感在里面,有時雖然有年齡的差距,但是,情感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閱讀理解文章,不失為一種上乘的方法。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方面例子很多。如 :脂硯齋全評《石頭記》,寫出了自己對《石頭記》這部書的獨特感受;毛澤東同志在讀《二十四史》時,作了無數(shù)的批注、評點,在空隙處密密麻麻寫滿了自己的看法。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生在讀書時,伴隨著積極的思考,用筆在課本上圈一圈,勾一勾、畫一畫,隨時寫下自己的看法、體會,寫出自己的共鳴,甚至由此引發(fā)自己思想的野馬馳騁到廣闊的“草原”。這樣,就會讓學生在讀書時,調動自己所有的資源,一邊讀一邊思,然后有所所感,有所感悟之后才會圈、勾、畫、作批注,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事嗎?所以,每每在閱讀之前,我都會提醒學生拿出自己的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讀完了,總會有所感,有所悟,把這些點滴體會記錄下來,便會成為我們以后寫作的素材。如果不記錄下來,時間久了,便會忘記得一干二凈。所以,我要求學生在閱讀完一兩篇文章后必須要寫出讀書筆記。這樣,學生每讀完一篇文章,便會在心靈深處留下深深地印記,必將會熏陶他們的靈魂,讓他們的靈魂變得更加高尚,更加純潔。
其實,良好的素質來源于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素質只有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成為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源泉。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國教育家魏書生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p>
通過不斷的堅持和培養(yǎng),班里的大部分學生可以按照平時訓練的方法自主閱讀文章,自覺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對文章的把握層次逐漸提高,準確性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視野也開闊了,而且還能時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學生的作文中時而顯現(xiàn)出生動鮮活的語言,比以前死氣沉沉的語言有了明顯地改觀;更值得欣慰的是學生的氣質有了改變,打打鬧鬧的粗野行為明顯減少,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