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英
古典詩歌鑒賞是高考必考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詩人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在歷年的高考中,學生在這道題上都丟分嚴重,原因在哪里呢?從歷次考試的試卷分析中不難看出,根本原因是學生讀不懂詩歌,進入不到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去,體會不到詩人要抒發(fā)的情感。因此,必須扭轉輕讀詩、重做題的傾向,應沉下心來,反復咀嚼,體會感悟,重視古詩本身傳達的內(nèi)容,從而讀懂詩歌。
首先,要認真讀題目。題目是詩詞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事件。例如,《邯鄲冬至夜思家》,這個題目交待了寫作的特定時間是冬至,《于夏十二登岳陽樓》這個題目指明了地點、事件。題目還會直接點明或者暗示詩歌的情感。例如,《征人怨》直接點明了情感是“怨”,《鵲橋仙·七夕》暗示了夫妻相聚相思的情感。題目還會暗示詩歌的類別,例如,《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暗示了詩歌的類別是貶謫詩,《征人怨》暗示了詩歌的類別是邊塞詩。題目還會點明寫作對象,暗示詩歌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以事物命題時很可能是詠物詩,而詠物詩的表現(xiàn)手法一般是托物言志,例如,《蟬》《詠柳》《石灰吟》等??傊?,要花點時間品題目,題目是理解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其次,讀作者。所謂“知人論世”就是說讀詩時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創(chuàng)作風格等。如果詩人是宋人,那么就要聯(lián)系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比如,李清照,那個書香才女,婉約詞宗主,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生活優(yōu)裕,妻唱夫和,甚為相得,其作品內(nèi)容充滿了上流女子的閑愁;國破接著家亡改變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漂泊孤苦,這就決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必然充滿了家國之思。生活道路的改變使她的作品的題材與主題前后判若兩樣,也讓她由那個“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少女,變成了一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失魂女子。另外,記住一些重要詩人的主要風格、題材很有必要。如,陶淵明的隱逸脫俗、田園情結,李白的清新自然、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王維的田園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陸游奔放深沉的愛國激情,等等。
第三,讀注釋(有的有,有的沒有)。學生常常忽略了注釋,注釋的作用不可小視。有的是解釋字詞的,如果這些字詞障礙不掃除,就不可能準確地理解詩詞的表面意義,更何況深層的含義了,尤其是有些詞語還涉及到相關的歷史典故。有的注釋是交代作者的生平遭際、志向的,或說明有關背景的,這是解開“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來寫詩的鑰匙,掌握了這把鑰匙,你才能走進解讀這首詩歌的門戶。
第四,讀詩中的意象?!耙狻笔亲髡叩闹饔^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觀事物。詩人通過某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xiàn)他的品格節(jié)操、思想感情,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觀意念的事物,蘊涵著某種品質(zhì)或思想的物象,稱之為意象。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它們在詩詞中的寓意幾乎是不變化的。例如,折柳、楊柳曲、灞橋、陽關、長亭、煙波等常常表達送別離愁,夕陽、西風、寒蟬、歸雁、子規(guī)、浮云等常常表達羈旅愁緒,登高、憑欄、搗衣、寒砧、鴛鴦、鷓鴣等是表達相思情懷的,烽火、金戈、戰(zhàn)馬、玉關、大漠、塞外、黑河等是表達戰(zhàn)亂戍邊的,梅、蘭、竹、菊常常是寄托高潔情懷的,等等。了解了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夠十分快捷地把握詩歌的情感、主旨。
第五,辨別情景關系。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來說景與情的關系就兩種,順向關系:樂景寫樂情,悲景寫悲情;逆向關系:樂景反襯悲情。詩中的景是樂還是悲,詩人想借此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就需要特別關注意象的特點了。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在重陽佳節(jié)獨自登高,看到眼前蕭瑟凄冷、開闊蒼茫的秋江景色,抒發(fā)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情感,這是典型的以悲景抒寫悲情的詩歌。再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鼻皟删涿鑼懡?、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涂上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種顏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然而后兩句詩人筆鋒陡轉,面對春末夏初的美景“看又過”,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詩人漂泊的感傷,這是一首典型的以樂景襯悲情的詩歌。因此,讀一首詩,讀完之后,問問自己,詩歌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描寫了一副怎樣的畫面,情景關系是順向還是逆向,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情感,等等。這幾個問題回答出來了,那這首詩就算差不多讀懂了。
總之,在應試中,試卷上所給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這就要求學生不要放過、遺漏任何一個文字,要沉下心來,反復咀嚼,體會感悟。閱讀欣賞詩歌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其實,任何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技巧都是毫末,只有通過多讀,多體會,進入詩人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與詩人同喜同悲,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