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藝
學講課堂模式已經在全徐州得到迅速的推廣,各地圍繞學講課堂模式開展各種研討、實踐探索都得到幾乎一致的肯定。用一種模板去建構另一種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學習形式,如果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適合自己,那這種模板肯定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模板不會被復制。
“學講方式”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以“學進去”“講出來”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導向和學習目標達成的基本要求。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學講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但圍繞課題小組建設產生的諸多問題,也在磨損著課程標準。
一、小組建設應該讓學生有安全感
學習討論是課堂最有效的輔助,小組評價更是對課堂效率值的檢測。很多教師喜歡用熱烈的小組討論和即時打分來評價課堂效果,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體現(xiàn),但又不由自主地把學生進行分類。小組的建設以什么作為標準,討論展示結果以何種方式公開,這些問題不解決,就無法提升學生課堂實際的接受水平,學生在課堂上就沒有安全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在低層次需要滿足之后,會向高層次需要努力。大多數(shù)課堂要求根據(jù)小組成員的性別、學業(yè)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劃分,小范圍的分層設組無可厚非,小組的實力或課堂效果用分數(shù)去衡量,從需要層次理論中找不到答案。因為語文本身就是一個無需用一個答案去解決問題的學科,而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結果充其量只能說明學生有更廣的視角。舉個例子,對上節(jié)課字詞讀音進行檢查,進行各組抽測,有的學生無法提供正確的讀音。用分數(shù)去檢測實際掌握效果,表面上看上去對掌握較好的學生是種榮譽,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批評。那么,可以追問一下,那位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是否就會心安理得地記住錯誤呢?因此可以看出,這樣做的結果,學生并沒有從心理上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數(shù)上的差距只能讓學生意識到必須解決尊重問題,投機取巧在這時有可能占據(jù)頭腦。教師不妨曝光一下記住讀音的用時,30秒、20秒、15秒,掌握快慢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小組學習效果用分數(shù)去評價,會剝奪學生的隱私權,時間長了讓學生感覺到特別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無形的,也是具有傳染性的,學生走不出低分的陰影比什么都可怕,學生的心理安全會沒有保障。
二、小組設立應該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
我敢做,我是自己的主人,丹麥小說家吉勒魯普說過這句話。能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躍的,應該是一個擁有豐富知識和教學藝術的語文教師,更是可愛的學生。把課堂主角還給學生,是學講課堂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敢作敢當?shù)木瘢顾麄兂蔀檎n堂的主人,也更可以使他們成為小組建設的主人。不妨把小組建設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社團,每個人都有分工,每個人都有任務,成績不影響個人介入,自己建立的家庭自己愛護。從備課的源頭做起,把學生獨立建組意識備進課堂。學生的價值觀、榮辱觀、主體性得到充分的加強,基礎牢固了,小組更有生命力。在實踐中,可以嘗試利用課堂小組建設挖掘學生之間的凝聚力。比如,宣布語文課堂成立八個社團組織,同時宣布社團的功能是檢測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檢驗的過程就是課堂參與力度。八個社團分別為:語文社團、數(shù)學社團、英語社團、生物社團、地理社團、歷史社團、音樂社團、體育社團。團長可以競爭上崗,招兵買馬,人數(shù)八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選擇加入,語文課堂依然憑借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身份加入討論組。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讓小組有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長期的磨合,這樣自己成立的家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主人翁感。即使碰到一個語文專業(yè)性強的問題,其他任何社團都可以勇敢的參與。語文社團回答正確,可以說真專業(yè);歷史社團回答正確,可以說真不錯?!敖M間同質,組內異質”不妨改為“組間異質 ?組內同質”,關鍵是必須正確地理解這種質。要想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必須把這種質與學生的自我意識掛鉤。
三、小組建設與小組評價與時俱進
小組建設初期必須為小組評價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像一對新婚夫婦一樣,要想要一個娃,就需要為娃的未來教育、未來成長做一個長久的打算,不負責任的夫妻只能為社會增加負擔。要想讓一堂語文課精彩有效果,充分利用小組評價非常重要。目前很多教師使用分數(shù)去衡量,這是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小組真正的使命,摧殘和扭曲了小組成員的心理,進而把教師推向了學生的對立面。小組評價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習熱情,鼓勵學生提高,促進學生成長,但是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解決問題不夠好的學生,這何嘗不是心理負擔,使評價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能力、激勵效果成為一句空話。合作成為奢望,因為小組建設初期就沒有征求學生自己的意見,或者說教師建立小組起點太隨意?,F(xiàn)在還有很多同行在使用小組積分表,表面的繁榮推出了一些所謂的高效課堂,但課堂的生命力有多強,無法揣測或審定。量化積分是好事,把上課視為常規(guī)檢查,誰敢說這能符合真正的學科課程標準?因此,必須改變這種評價方式,教師要嘗試使用符合學生需要的、能為學生長期發(fā)展服務的課堂評價方式,諸如畫星星 、插小旗子等,當然還有前面說的用學生記憶知識、處理知識耗時去評價。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簡單粗暴地用分數(shù)去給一個成長的孩子設置障礙必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