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主義、物質(zhì)主義越來越興盛的時候,公眾對神圣性、超越性的追求就開始自然出現(xiàn)了,這是人類精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盡管這種精神生活的尋求往往也并不一定純粹,但是這卻是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所必經(jīng)的一條路徑。
宗教常常作為商品出現(xiàn)
如今在中國社會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個很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就是“宗教”的回潮。比如說現(xiàn)在常??吹接幸恍┧^會所式的禪修、雅集活動,常常都帶有很強烈的宗教文化消費味道。事實上,從佛教界來看,經(jīng)懺佛事的“商品化”也不是新鮮事,而是從明清以降的宗教市場交易行為的常態(tài),因此近代許多改革僧人都致力于消除經(jīng)懺佛事的“商品化”。
因此,從外部視角看,消費主義其實也是今天“宗教回潮”的一個特征,“宗教”或者“類宗教”慢慢也衍生出一些消費主義的新模式。因為現(xiàn)代人在財富快速增長之后,便需要提供精神領域的商品。無論是禪修也好,還有各種“類宗教”的體驗活動也好,甚至有些形式表面上是“靈性”活動,但是背后仍然有很強的消費主義的邏輯。這也是當代中國消費主義潮流的一個衍生現(xiàn)象,尤其是像上海這種大都市,非常明顯。例如一些信眾與寺廟的關系,常常是通過各種法事活動連接的,當寺廟辦一些法事,他們便會交給寺廟相應的資金,讓僧人代為祈福、超度等等,他們只是簡單地給錢,佛法教育的意涵基本喪失,從外部來看,這基本就演變成了一種市場交易行為。
當然,更時尚一些的則有各種各樣的雅集活動,在寺廟、會所、茶館等空間舉行的香道、琴道、茶道等,這些活動雖然并不一定全然是由宗教人士主持,但是也往往具有佛、道的某些視覺特征,如關于“禪”的各種符號等等。
文化認同助推宗教回潮
注視當代的傳統(tǒng)宗教回潮,另外一個重要的外部視角就是文化認同層面。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流行的一些所謂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方式,許多都帶有明顯的宗教符號特征,只是有時候我們并沒有充分意識到。例如無印良品商品哲學背后的“極簡主義”的觀念,其實都和“禪”的哲學密切相關,只是這種宗教的觀念和符號因為比較親切,反而不會過多聯(lián)想到“宗教”層面,而是將其視為某種內(nèi)在的文化認同。
當然例如古琴、茶藝、書法熱等等,其實都跟文化認同有關系,但是這些文化形式往往是和儒釋道整體勾連起來的,所以我們有時候并不會刻意去聯(lián)想它們屬于某一種宗教,但是我們卻往往通過這些視覺符號,很直觀地認同他們與儒釋道文化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當然在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回潮過程中,各個宗教會作一些區(qū)隔,如“禪茶”的符號則多是與佛教文化相關。關于傳統(tǒng)文化與日常生活層面,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類似的現(xiàn)象,連我們自身都開始被卷入到這樣的場域當中,比如我一直偏愛咖啡,但最近幾年,發(fā)現(xiàn)許多的朋友都開始關注飲茶,在家居裝飾上也開始將“茶道”的元素引入,這是既奇怪也很正常的一個現(xiàn)象,因為宗教開始通過這些文化的視覺符號開始重新返回到日常生活。
當消費主義、物質(zhì)主義越來越興盛的時候,公眾對神圣性、超越性的追求就開始自然出現(xiàn)了,這是人類精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當物質(zhì)欲望層面達到一定的程度,會使得精神層面的追求開始出現(xiàn),盡管這種精神生活的尋求往往也并不一定純粹,而與物質(zhì)主義、習慣性的文化認同相關,但是這卻是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所必經(jīng)的一條路徑。例如80、90年代大家大多通過文學、藝術(shù)作品獲得生命意義感,當時的許多文化先鋒運動其實都通過一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意義的一個重新尋找過程。
當然還有所謂中產(chǎn)階級的文化運動,最近幾年,一些中產(chǎn)群體開始試圖逃離都市,追求某種理想的田園、隱逸的生活,而對都市文化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批判和不滿。但這一“文化運動”多少是曖昧混雜的,也與消費主義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生活在別處”也可以被制作成各種商品進行消費。在這個文化消費運動中,宗教的視覺符號非常明顯。但事實上,這個族群不大在乎他們的精神資源到底屬于哪一系統(tǒng),儒家、道家,或者是佛教,他們運用的“宗教符號”十分混雜,沒有明確的宗教屬性。他們只是對都市文化、物質(zhì)主義、消費主義感到非常不滿,才會進入山林,“鐘南山”也因此慢慢變成一個與都市生活相抵抗的符號。
沒有合理教育,淪為世俗交易
中國佛教的衰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在傳統(tǒng)社會里,皇權(quán)、士大夫和佛教的關系很密切,但是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里,社會精英則和佛教的關系非常疏離,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形象,在公共空間里大部分就是放生、燒香等等,而且大規(guī)模放生還帶來了很多負面的觀感,這讓許多社會精英從外相上就很難接受,因為他們無論是從行為模式還是審美趣味方面,都無法接受這種佛教的符號。
當然,不能一味則怪外部社會,本質(zhì)上是因為佛教目前只能呈現(xiàn)這樣的內(nèi)容。就像民眾去燒香,寺院雖然也很反感,但是他卻不能拒絕,因為這是一般中國人的信仰模式,幾千年都如此,而民間信仰被淡化之后,他只能來佛教寺廟祈福燒香,佛教寺廟也不能提供相應的教育。
今天的宗教存在很多內(nèi)在的困境,許多寺廟并沒有太多的佛理教育,但身為出家人,又必須去給信眾傳達某些基本的佛教道理。所以會常常就說,你要多做布施,布施有什么功德,但這樣的信息,如果背后沒有教理和修行的支撐,最后很容易落入世俗的交易模式。作為一個寺廟來說,需要信眾的供養(yǎng),從信眾而言,他們需要寺廟的某種心靈安頓作用,但是這些如果沒有持續(xù)的佛法教育,就會產(chǎn)生很多的糾紛和矛盾,事實上,這些現(xiàn)象在佛教界非常多。如果宗教沒有合理的教育,那么參與者將會永遠在這種交易的層面去實踐宗教。
從歷史上看,佛法的傳承依靠教理與修行,修行的背后會有一套系統(tǒng)理論去支撐,我們知道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不會簡單認為那只是關于神鬼、菩薩的神話世界。所以提升佛教界學修水平,是今天中國佛教必須要去努力的方向,重新把漢傳教理復興起來,如果沒有教理的學習,你未來看到的寺廟里,仍然還是簡單的祈福與迷信。
(澎湃新聞網(wǎng) 2015.12.1 成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