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生活中,我們總會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孩子被拒絕后,總會不高興,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能很快釋懷,還是會繼續(xù)鬧情緒,通常與大人的做法有關(guān)。
一種常見的做法是,大人既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又把孩子教訓了一番,比如:我已經(jīng)說過多少遍了,生病時不能吃冰淇淋,你都4歲了,怎么還這么不懂事呀……于是,本來3分鐘就能過去的小事,扯了30分鐘。
另一種做法是,大人嘴上什么也不說,但心中對孩子已經(jīng)惱怒至極。此時,大人臉上的冷峻哪怕只有一秒鐘,都是對孩子最嚴厲的懲罰。這種懲罰能給孩子造成很長時間的記憶。
還有一些時候(尤其孩子大一點之后),孩子會給自己“找臺階”,比如“那你下次必須給我買兩個冰淇淋”或者“那你晚上得給我多講一本睡前故事”。通常,只要大人痛痛快快地來一句“沒問題”,事情就過去了,因為孩子的意思只是:我現(xiàn)在聽你一次,那你現(xiàn)在也聽我一次。假如我們聽不出孩子的弦外之音,而是理智地解釋“不行,一次吃兩個冰淇淋會肚子疼”、“不行,咱們的規(guī)定是每晚只能講一本”,那么,無論我們的道理多充分,在孩子看來都只是又一個“不行”,結(jié)果自然是又一波負面情緒。
孩子被拒絕后,都會本能地在內(nèi)心做兩件事:一是要“找回場子”,二是要確認“爸爸媽媽拒絕的只是一件事,而不是拒絕我”。游戲,往往能同時實現(xiàn)這兩個功能。
“沒問題,下次我給你買100個冰淇淋……等一下,你的肚皮不會凍成冰塊吧?”“好的,我把所有的故事都講一遍,就算困得做夢了,也在夢里給你講……可是,做夢是閉著眼睛的呀!難道我用鼻子去聞書上的字嗎?”“好主意,咱們下次在動物園玩上一整天,晚上就和大熊貓一起睡……不行,萬一它把我當成竹子,來舔我的臉可怎么辦呀?”
道理,孩子長大后自然都會懂,現(xiàn)在,他更需要笑聲。
——摘編自當當網(wǎng)獨家定制兒童圖畫書《天天游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