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春
讀了前面的兩個故事,不由得為他們慶幸。兩個孩子雖然和父母的關系出了問題,但是爺爺奶奶給了他們愛(現(xiàn)實中,還有很多或是姥姥姥爺補上了,或是叔叔舅舅姨媽補上了)。
當然,這兩個故事都發(fā)生在很多年前了,兩個孩子都是“留守”在爺爺奶奶身邊,當下的現(xiàn)實是在我國農(nóng)村有6000多萬留守的孩子。這些孩子本來應該得到來自父母的愛,他們的愛有人來填補嗎?恐怕不是每個孩子都那么幸運。
我們強求不得留在孩子身邊的爺爺奶奶,時代已經(jīng)變得跟以前大不相同,文化轉型、價值觀念變遷、社會失范現(xiàn)象增加,這些都沖擊著孩子,孩子壓力山大,孩子不好帶了,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年歲已大,要照顧孩子吃喝拉撒,還要照顧地里的莊稼,精力或許沒那么充沛。
所以,父母如果一定要出去打工,最(bì)好(xū)留下一個陪伴孩子長大。如果不能,最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如果還不能,也一定要每天抽出固定時間給孩子打電話、網(wǎng)上聊天、寫信,每天做不到,每周做一次也好,讓孩子感受到爸媽雖然人不在身邊,但是,心在、愛在、陪伴在。
作為孩子的父母和重要的養(yǎng)育者,首先得給孩子愛,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跟孩子有很親密的、無條件的情感關系。只要這世上還有一個人值得留戀,人就不會輕易選擇自殺。
孩子需要知道爸爸媽媽非常愛自己,再困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因為有爸爸媽媽為自己撐腰。
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情感傷痛。因為他們還小,還沒法理性地探究和解讀這些傷痛,很多感受都是被放大的。
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放大到崩潰,有的孩子卻沒有呢?
如果孩子能及時向父母或主要的養(yǎng)育者傾訴,得到引導和安慰,那這些傷痛就不會傷到孩子,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如果找不到人說,或者說了沒人聽,還被罵,那孩子就會很慘,他心里會想, “都是我不好”“沒有人喜歡我”“我干什么都不行”“要是沒有我,大家可能過得更開心”“要是我死了就好了,就不用忍受這樣的痛苦了”。
孩子的整個天都陰沉下來,無能、無助、無望,時間久了,甚至患上抑郁癥。每一個自殺行為都不是突然發(fā)生的,都有一個醞釀發(fā)展的過程。
孩子會輕易選擇自殺,是因為他們往往誤以為人死了是可以復活的,他們的自殺多半是沖動的。臺灣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50%的兒童自殺,從想到做,不足15分鐘,且少有強烈的自殺意圖與周密的計劃。
孩子在自殺前,一般都會通過各種蛛絲馬跡告訴家長,具體如下:
1. 間接、委婉地說自己“不想活了”,整天把“沒意思、煩死了”掛在嘴上;或者謹慎地暗示給周圍的人;有時會在日記、繪畫、信函中流露出來。
2. 認識問題的思維方式出現(xiàn)偏差,經(jīng)常固執(zhí)地出現(xiàn)非此即彼的想法,或者受一丁點挫折就推斷自己一輩子都完了。心情郁悶,沒了耐心,把自殺當作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以為可以一了百了。
3. 情緒波動大,情感表達不同以往。焦躁不安,常??奁蛘叱聊僬Z,行為怪異,甚至突然粗魯無禮;或者對往日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完全提不起精神。
4. 想自殺的孩子還會有一些身體的癥狀,比如很容易感到疲勞、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懶得動、頭暈頭痛、失眠噩夢等。這往往是抑郁情緒作祟,千萬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只是身體出了問題。
5. 在日常生活中,會突然好像變了個人兒,出現(xiàn)不同尋常的舉動。比如與身邊的人常發(fā)生沖突,不愿出門見人,盡量回避與人接觸;無緣無故地收拾自己的各種東西,向人道謝、告別,歸還以往所借用的物品、贈送紀念品等等。
一旦孩子有以上表現(xiàn),父母要趕緊回家,密切關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如果發(fā)現(xiàn),也要第一時間告訴孩子父母。對留守兒童自殺的預防,早就應該被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這時候,家人對受傷的孩子的態(tài)度非常重要。
對年齡小的孩子,說多了他們不能理解,當下即刻的幫助只有愛的擁抱,設法幫孩子“轉移焦點”,暫時“遺忘”。
對較大的孩子,可以借助談話來處理情感傷痛。此時一味地表示同情或者責罵,效果并不好,倒是大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比較重要。若能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已經(jīng)被大人們嚴肅認真地看待,會增加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力量感;若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們能夠接納自己,而不是需要自己一味地壓抑,興許能體會到這樣的傷痛另有意義,從中找到成長的力量。
阻止自殺的最好途徑是阻止導致自殺發(fā)生的問題。養(yǎng)育孩子,必須要做一個對孩子負責的有心人,仔細留心孩子的行為,關心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與孩子、孩子的同學、孩子的老師去溝通。留守家庭的老人要及時向孩子的父母報告孩子的情況,當然缺席的父母更要經(jīng)常和孩子聯(lián)系。聯(lián)系時,別一張口就問學習好不好,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理解和牽掛。
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接納的、包容的家庭環(huán)境非常重要,放棄對孩子簡單生硬的評判,讓孩子回到家,既愿意報喜,也敢于報憂,這樣才能及時了解孩子,及時給予孩子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引導。
最后,讓我們來聽聽留守孩子的心聲吧:
“好久沒人牽我的手,好久沒人摸我的頭,冰涼的小手發(fā)燙的額頭,生病是最想你們的時候……”
“我有一個美麗的布娃娃,她和我一樣都是一個人在家,因為我沒有見過她的爸爸媽媽,也沒有見過她給他們打電話。布娃娃,布娃娃,你想不想你的爸爸和媽媽,天黑的時候,你會不會孤單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