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財富與人的話題,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假說:在一個系統(tǒng)內,初始狀態(tài)有富人也有窮人。然后,我們將系統(tǒng)內的所有財富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結果會怎樣?可以想象得到,一個小時以后,這樣的平均就會被打破。比如有人拿著分到的錢去下館子,而有的人用分到的錢去開館子,一個小時之后,財富就又不平均了。幾年以后,原來的富人還會是富人,原來的窮人還會是窮人,又回到了初始的狀態(tài)。
經濟學理論最大的特點是不能夠做一個完全條件下的模擬實驗,但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和每件事又都在不完全條件下做著檢驗。上述假說永遠只能是假說,但我們身邊點點滴滴的事例告訴我們,這個假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最終是貧窮還是富裕不是憑運氣,也不是靠所謂的機遇,而是選擇——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的選擇。
如果你選擇了富人的生活方式,選擇了富人的價值體系,你就會成為富人。所以,有人說,富人是有基因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會不會成為有錢人是天生的。這其實有一定道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往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是這個道理。
——《選擇做富人》作者 徐建明
什么是財富?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是:錢就是財富,前提是這個錢能購買一切商品。這樣的定義在邏輯上是完整的。因為財富是一切能供給我們享受的商品。愛情、健康等也是我們需要享受的,但是它們不能買賣,所以不是財富。在計劃經濟時代,錢不能隨便買東西,要有票證,例如糧票、布票等,所以那時候錢不等于財富?,F在是市場經濟,錢差不多可以買一切商品,所以錢就是財富。由此推論,賺錢就是創(chuàng)造財富。
——著名經濟學家 茅于軾
人的一生想要過得幸福美滿,金錢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要想一輩子有錢,無非通過兩種途徑:第一是工作;第二是理財。工作是賺錢,理財是管錢,兩者缺一不可。所謂財富就是將工作中賺到的錢減去生活支出后積攢下來的錢,因此我們說財富是被存儲下來的收入,而理財就是為明天的生活存儲今天的收入。我們不可能把手中的財富都放在家里,而是要讓手中的錢生錢,這就要去投資。投資是財富管理的核心內容,是理財的重點。
——著名理財專家 劉彥斌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存在實體經濟體系和虛擬經濟體系,并且有理由懷疑虛擬經濟體系里的人,也就是金融精英們,可能會借助他們創(chuàng)造的資本市場或金融系統(tǒng)的神話,欺負了不懂這些體系的普通企業(yè)家、普通消費者甚至是投資人。當世界創(chuàng)造了基礎財富之后,有理財知識和財富智慧的人,也許掠奪了擁有其他知識卻沒有理財知識的人的財富,使得人們擁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君融財富管理研究院院長 毛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