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曉磊 陳志宏
摘要:以鼓浪嶼街巷景觀為研究主體,運用調查法、觀察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空間形式出發(fā)闡述丘地地形對其空間框架的影響,并從存在空間的層面上解析其意義涵構,旨在闡明丘地地形是其街巷景觀整體意向的天然基底及空間構架,也進一步提出丘地地形在地域文化、景觀敘事及情感框架方面強化了其街巷景觀的精神意義涵構。
關鍵詞:丘地地形;街巷空間;意義涵構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5-0004-21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5-01-21
被譽為“中國最美城區(qū)”的鼓浪嶼是一個多丘地地形的內陸島,是1.08億年前燕山晚期中?;◢弾r斷層切割而成的斷塊島,具有典型的海蝕地貌,經過長時間的地質運動和風化剝蝕,造就了島上七座主要呈十字形分布的自然山體構架,成為島內丘地地形架構的基礎。從空間形式出發(fā)研究鼓浪嶼的街巷景觀,可分為幾何空間和存在空間兩個層面,第一層次的幾何空間表現(xiàn)空間的框架,即街巷景觀的整體系統(tǒng)組織和框架構成,而第二層面也就是更深層次的存在空間則反應其街巷景觀的本質,即“意義涵構”。
1丘地地形決定街巷景觀的“幾何空間”形式
鼓浪嶼島域約70%的面積均在高程18m以下,制高點在西部的龍頭山(即日光巖,海拔92.7m),島域面積雖小,卻同時匯聚了山、海、灘、巖、建筑、音樂、傳統(tǒng)社區(qū)等諸多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要素,具備完整而鮮明的海島景觀意象。成型的城鎮(zhèn)建筑群大致分布在島的中部、東部和東南部,看似無序實則有機的街巷系統(tǒng)遍布全島。地勢的起伏多變決定了鼓浪嶼街巷景觀的底部高程基礎構架,因而在整個鼓浪嶼街巷系統(tǒng)的平面構圖中極少既直又長的線性形態(tài),不時有轉彎、折變、交叉口、膨脹點、井臺節(jié)點或者是街心公園、廣場平臺等異質空間,使得鼓浪嶼的街巷空間成為一個有多項涵義的“讀圖”系統(tǒng),為曲折而延續(xù)的線性行程提供了“停頓的點”和“可駐足的面”。
鼓浪嶼現(xiàn)有大小街巷約32條(圖1),其中除了有特定意義的街巷,如鹿礁路(圖2)、內厝沃、筆山路、田尾路等,其他大部分都是以市縣命名,如福州路、泉州路(圖3)三明路等,絕大部分與山體重疊、契合,復雜多變的丘地地形使得其街巷網絡依山就勢、疏密有致、多樣統(tǒng)一。與羊腸路、迷宮巷遍布的西部片區(qū)相比,東部的街巷由于地勢較為平坦,整體構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保留了殖民時代發(fā)展規(guī)劃的原始印記。因此,除了依山臨崖、濱海迂回、穿洞涉水的環(huán)鼓路之外,島域內部的街巷空間既是社區(qū)化的功能構件也是旅游景觀的空間容器,是城區(qū)建設自下而上式內在秩序的體現(xiàn),是一個具備了空間場景展現(xiàn)和文化情境表達雙重意義的完整敘事網絡。
其中,位于舊時鼓浪嶼使館區(qū)的鹿礁路是擁有建筑風格最多的一條路,它沿途建筑群落的殖民印記最為明顯。以福建省名命名的福建路(圖4)、鼓新路上連接的次巷左彎右轉,依勢而筑,向民居院落內部曲折迂回地延伸,連續(xù)而精致的建筑和高矮不一的圍墻展示著文化的積淀和歷史的遺韻,最能體現(xiàn)鼓浪嶼建筑風格的精華。漳州路環(huán)境清幽、花香滿巷、藤蔓交錯,沿途有廈門金泉錢幣博物館(原英國駐廈門領事館)、林語堂故居、馬各式樓房居所就達到了1041幢,大批事業(yè)有成的歸國華僑亦在此傾心投注事業(yè),衍生出一種優(yōu)越而有機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種特殊而穩(wěn)定的文化氣候,中西兩種文化在島上根植并共榮發(fā)展。如今,在街巷組織的文化脈絡里,舊宅、洋樓,窄巷、古井、琴音、燕尾磚、榕樹Ficusmicrocarpa、葉子花Bougainvilleaspectabilis,雞蛋花Plumeria rubra‘Acutifolia這些早已被貼上鼓浪嶼特色標簽的元素,帶著時光的氣息參與到街巷景觀的構圖中來。在海壇路、泉州路、安海路、鼓新路起伏變化的高差中,各式建筑天際線的鱗次起伏、海島內海文化的沉靜和溫婉成為最主要的感知情節(jié)。正是丘地地形對看似復雜而有機的街巷系統(tǒng)支持,鼓浪嶼才能在咫尺中完成了從“海、山、島”的大空間意象到個人的、安靜的、想象的有人情味的時空轉換(圖8)。
2.2景觀敘事的方式
人們從漫無邊際的海濱自然空間進入由地形、建筑、巷道等人工限定的內向封閉的人文環(huán)境,意味著從無限到有限、從“受掌控”到“可支配”的空間體驗轉變,街巷線性結構的一些凸凹,創(chuàng)建的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可停頓式的流動空間模式,建立了一種視覺和知覺上的交通圖解,澄清了島域內的空間意向結構,確立了地面的建筑實體和開放的虛體之間良好的比例關系,動態(tài)的景觀綜合效應和高密度的建筑空間特性又加大了置身其中的空間感受量。如從內厝沃出發(fā),就有3條迥然不同的游覽線路分別從大眾、慢行、市井3個方面感受鼓浪嶼景觀文化特質及淳樸的島民生活,每條線路都沒有明顯的方向性,但都與高程基底及建筑空間嵌合緊密,都有明確的敘事主題。在每一條或深或淺的街巷里,總有一棟或幾棟風格迥異的老別墅代表著已逝的舊日繁華。晃巖路上皇家花園雍容貴氣,白色天主教堂圣潔優(yōu)雅,漳州路上林語堂故居寂靜蒼涼,海壇路上大夫第二進式的紅磚四合院、護厝及右側新建的四落大厝,層層托高,依勢而建,直達日光巖,與天相接。回顧上個世紀鼓浪嶼的建筑環(huán)境,洋樓別墅主要以居家生活為主,格外溫馨、秀美、恬靜,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不僅濃縮特定時代的建筑藝術精髓之美,更呈現(xiàn)出一種飽經風霜、褪去繁華后的恬淡及貴氣延綿的生活氣韻?,F(xiàn)如今,整個蜿蜒而有機的街巷系統(tǒng)依然是一個有意義的敘事框架,在旅游情境的框架中以景觀點、游覽線、駐足面相結合穿插的方式序列講述鼓浪嶼的歷史、文化和典故。就像斯蒂文·霍爾在《錨固》中所說,場所的啟發(fā)性并不是簡單響應所謂的“文脈”,而是一種經驗的聯(lián)系,一種形而上的聯(lián)系,一種詩意的聯(lián)系。
2.3情感框架的建立
從盧原義信街巷研究的理論角度上來說,鼓浪嶼街巷(1~6m)的路幅寬度、圍墻高度(1.8~2.4m)以及控制得當?shù)呐R街建筑高度顯得近人且寬窄適度,非常適于慢速的步行游覽感知,街巷兩側構筑物豐富的垂直線條暗示和裝飾細節(jié)又進一步增加了步行體驗的“可讀性”及“可讀量”,理順了各種人流關系,轉折處節(jié)點的設置進一步加強了空間的主從誘導性,而地面鋪裝的一體化設計讓整個場景圖示的延續(xù)有了很好的可視線索,創(chuàng)造了視覺深度的可延伸性。
而丘地地形形成的地面標高變化不僅僅決定了鼓浪嶼街巷的基底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景觀欣賞和讀取的可理解性。街巷作為一種鏈接日常生活圖景的線索,人們按照鼓浪嶼島域地圖把理解和設想編排成一出連貫而有意義的戲劇腳本,這種基于個人經驗組織的編排過程就是將無序的因素組織成能引發(fā)情感的、層次化的環(huán)境,使鼓浪嶼的旅游景觀具備了連續(xù)性和指向性,將無序變?yōu)橛行?,帶有一定的品質和感情色彩。其中,視覺焦點的偏轉和位移、上升與下降是貫穿整個景觀系統(tǒng)的運動感知特征,從無限到有限再到無限的空間游走體驗更是把整體的情感發(fā)生過程置于起伏多變的水平面場景序列中。
以晃巖路為界,中華路北部兩側建筑及其圍合墻體連續(xù)而緊湊,地形的高度微差加大了景深的序列效果,使得整個街巷的線性空間深而幽遠,情感控制強而有效。置身其中,步行場景的慢速變換呈現(xiàn)非同尋常的情感調動能力,尤其是街巷空間界面強質連續(xù)的地段,隨著地形的高低變化,天空作為或收縮或開放的頂界面參與視野構圖,內部的建筑形象和文化特質被隱匿、抽離,而在道路南部,特別是人民體育場前,空間圍合弱質連續(xù)的地段,其圍合的內部景觀特質和文化意義或被間斷讀取,或被整體采用,在高差轉換處或方向轉折處的街巷系統(tǒng)被轉向建筑、街頭廣場、開放綠地切斷,斷點所在處擴散呈現(xiàn)其街巷特有的景觀元素、文化意義。這兩種界面形式在地面標高的變化下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其隱喻的意義也隨著高差變換的程度形成另類的心理圖示,變換的形式與“歷時”動力形成了傾斜和深度體驗的另類心理體驗(圖6~8)。由此,在旅游情境下,看與被看的心理轉換構筑出了共時與歷時的景觀敘事邏輯,主動與被動的膚覺運動感知體驗了質體“線”空間的連續(xù)與停頓、平鋪與轉折,而聲音及光線的加入則凸顯了其街巷空間的文化本質——即置于特定的時間、連續(xù)的空間及特定系列事件中建筑及其附件的物理及心理排列,而非機械的、無人情味的空間羅列。
3總結
從第一層面幾何空間形式來說,鼓浪嶼的路依著地勢的起伏蜿蜒而筑,起到了縱向劃分空間領域和強化景觀視覺效果的作用,其升降特性形成了街巷底界面的起伏和圍合界面的變化,增大或降低了畫面的透視景深,加了視覺趣味性和戲劇性,形成了極其豐富、生動有致的街巷空間景致,為整體景觀文化特質的讀取提供了“生動而有趣的渠道”。從第二層面存在空間的意義分析,丘地地形強化了空間脈絡的清晰度,即生成了視覺層面上的審美體驗,又造成了膚覺體驗方面的特殊運動體驗,與整個鼓浪嶼的旅游景觀意向構架相結合,凸顯了濃郁且強烈的地域文化,強化了景觀的敘事邏輯,為受眾建立了審美體驗的情感框架,加深情感方面的入境體驗,增加了其景觀的文化價值。綜上所述,街巷是鼓浪嶼旅游景觀文化的呈現(xiàn)脈絡,而丘地地形則是其整體景觀特質和文化價值的體現(xiàn)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