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明 鄭力鵬 郭祥
摘要:以廣州東漖村為試點,在調查分析村內傳統(tǒng)風貌建筑的遺產價值和特點的基礎上,采用原址保護與遷移保護相結合的方法來協(xié)調遺產保護與開發(fā)建設的矛盾,并就遷移保護中的幾個技術問題作初步探討,為城中村改造中傳統(tǒng)風貌建筑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借鑒。
關鍵詞:廣州東漖;傳統(tǒng)風貌建筑;遷移保護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城中村是介于城市與村落之間的特殊結構體,其內尚存的部分傳統(tǒng)祠廟、民居及構筑物,能反映當?shù)氐臍v史文化和傳統(tǒng)風貌,具有一定保護價值,但卻面臨被徹底破壞的危險。由于分布零星,這些建筑遺產與大規(guī)模、高強度的開發(fā)建設的矛盾十分尖銳。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顧開發(fā)建設與遺產保護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1東漖城中村改造項目概況
東漖(音jiào)村位于廣州西南的荔灣區(qū)東漖街(圖1),至今已有800年歷史。由于廣州城市化腳步不斷加快,東漖村已從傳統(tǒng)的嶺南古村落變成了城中村,現(xiàn)該村面積約195hm2,常住人口約20000人,村內建筑新舊混雜,布局零亂,居住條件差。為促進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約化,東漖村已于2009年開始進行城中村改造。
2014年廣州市政府開始普查市域內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東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塊中篩查確定了兩處已被公布為荔灣區(qū)登記文物的祠堂、19處能反映一定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風貌的廟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傳統(tǒng)風貌建筑線索”(以下簡稱“風貌建筑”)。
按照廣州市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項目須針對地塊內的建筑遺產線索制定保護方案。應廣州市荔灣區(qū)東漖街東漖股份合作經濟聯(lián)合社的邀請,項目組為東漖村內建筑遺產線索制定保護方案。在編制保護方案的過程中,對該村的歷史、文化、建筑及其它文化遺產的價值,以及城中村改造對遺產保護的不利影響等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探討和嘗試了城中村改造中建筑遺產原址保護和遷移保護兩種方法。該保護方案項目已通過專家組審核并獲得主管部門批準。
2原址保護與開發(fā)建設的矛盾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建筑遺產保護和城市開發(fā)建設常被看作兩個不可協(xié)調的對立面,不少人認為遺產保護一定會阻礙開發(fā)建設,而開發(fā)建設勢必損毀建筑遺產。這樣的片面觀點是由采用單一保護方式的慣性思維所致。因此,確定采用合理的遺產保護方式,是解決遺產保護和開發(fā)建設矛盾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建筑遺產(尤其是文物建筑)應采用原址保護方式,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遺產及其環(huán)境的歷史信息,減少城中村改造對遺產造成的損害。然而城中村內需要保護的其他建筑遺產主要是分布較分散的傳統(tǒng)風貌建筑,其風貌保存尚屬完整但價值一般,后期多有改動。若對村內所有傳統(tǒng)風貌建筑都采用原址保護方法,不僅加大城中村改造項目的難度甚至導致項目無法進行,而且會給建筑遺產保護帶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從東漖村這一案例來看,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周邊地面標高大幅抬高,對保護極為不利。
由于防洪排澇等要求,改造過程中的道路、管線等基礎設施和建筑物地面標高,都會按照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大幅度抬升原有地面,東漖村改造前后的地面標高相差約2m,致使原址保護的傳統(tǒng)風貌建筑處于地平面以下,不但嚴重影響建筑物的外觀效果,更面臨水浸、潮濕和通風不暢之患,對保護極為不利。如果采用建筑物整體頂升的方法抬高建筑,不僅造價高,而且會喪失部分原址的價值和意義。
2.2改造后分布零散,歷史環(huán)境完全喪失。
由于傳統(tǒng)風貌建筑的分布比較分散,在城中村改造后將零星分布在現(xiàn)代高層建筑群中,完全喪失其周邊原有的歷史環(huán)境,有悖遺產保護的初衷。雖然周邊高層建筑群可以做一些遷就、協(xié)調的設計,但高層與低層、新與舊之間的反差強烈,不可能再現(xiàn)傳統(tǒng)風貌建筑的歷史環(huán)境。
2.3單體建筑規(guī)模較小,難以充分利用。
東漖村內建筑遺產類型較少,以三間兩廊的民居建筑居多。此類民居建筑單體規(guī)模較小,占地面積一般只有70~80m2,且分布零散,缺乏聯(lián)系,難以充分發(fā)揮其使用價值,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遺產的重新利用。
3原址保護與遷移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方式
原則上建筑遺產屬不可移動的都應該進行原址保護。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常因客觀原因難以實現(xiàn)原址保護。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考慮采用遷移保護的方式,將零散的、地標價值不高的傳統(tǒng)風貌建筑遷移到適宜的地點加以保護利用。
遷移保護方式可以基本解決上述原址保護與開發(fā)建設之間的矛盾,但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建筑的遺產價值,技術處理不好的話甚至會使其變成“假古董”。因此,并不是城中村內所有建筑遺產都可以采取遷移保護的方式,需要根據(jù)建筑遺產價值的高低、特點和具體情況來選擇原址保護或遷移保護的方式。通常優(yōu)先采用原址保護,適當考慮遷移保護,最大限度保證遺產價值的完整性和改造工程的順利進行。
在確定保護方式之前,應先對建筑遺產進行價值評估,判斷其是否合適采用遷移保護。價值評估主要從城中村內建筑遺產自身的保護情況、歷史風貌、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等方面進行判定并分成若干等級,等級越高越應采用原址保護的方式,反之則可考慮遷移保護。對歷史價值較高的文物,或是具有較大意義的歷史事件發(fā)生地、歷史遺址等地理位置類的其他建筑遺產,應實施原址保護。名木古樹遷移后往往難以保證存活,亦屬原址保護對象范疇。而對于自身質量較差、歷史價值較低但能反映一段時期歷史風貌的建筑遺產,則可考慮采用遷移保護。
東漖村有兩處文物建筑——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因兩者在村中地位較高,選址講究,整體保存完好,故應盡可能維持建筑現(xiàn)狀并對其進行修繕和保護。除文物建筑外,村內建筑遺產還包括傳統(tǒng)風貌建筑和若干傳統(tǒng)老建筑,建筑類型以三間兩廊民居為主,且都存在基本損毀和被改建的情況,價值相對較低,采用遷移的保護方式對遺產自身影響較小,遷移后集中保護可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傳統(tǒng)風貌街區(qū),有利于建筑遺產周邊環(huán)境的重塑(圖2~4)。
4遷移保護應劃定重點保護部位
遷移的方法有整體遷移和拆遷兩種類型,整體遷移工程量大,費用高且周期長,適合技術要求高或特別重要的建筑物。拆遷適用于技術要求不高和遺產價值不是很高的一般建筑,費用低、工期短,建筑物也得到比較全面的修繕,如廣州小蓬仙館。東漖村項目中的風貌建筑也采用的是拆遷的方式。然而在遷移的過程中難免會一定程度傷害到遺產自身,因此,實施遷移保護應采用特殊的技術手段保護其重點部位。
重點保護部位的劃分是為了使復建建筑更具真實性,故凡是能反映傳統(tǒng)建筑風貌及地域特色的部位都應屬于重點保護部位的范疇,例如民居的山墻灰塑、墀頭、檐口浮雕等裝飾藝術部位和使用紅砂巖、麻石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分別從裝飾題材和建筑選材上體現(xiàn)了嶺南地區(qū)建筑的地域特色,應予以重點保護(圖5)。
在技術上,被確定為重點保護的部位在拆遷時需采用整體搬遷的施工技術,避免將其切割劃分成更小的遷移單元,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害。對于一些容易損壞的部位或構件,亦可把其附屬部分納入整體保護的范圍,確保重點部位的完整性。如民居山墻灰塑的保護,應把灰塑及其背后的磚墻部分看作整體,一并搬遷。而其他必須分解搬遷的部分,分解邊界與重點保留部位的保留邊界間須留下足夠的安全距離,確保重點保留對象得到完整保護。優(yōu)先保護重點部位,其余能保盡保。
5結語
以東漖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項目中,遺產保護與開發(fā)建設的矛盾突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采用的保護方式。采用單一的原址保護方式或全部遷移保護皆非良策,將兩者結合才是比較合理的出路。
應先對城中村的建筑進行摸查并做價值評估,優(yōu)先采用原址保護,并結合遷移保護,針對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這樣的保護方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僅較大程度地保留了遺產的歷史價值,也使城中村改造項目得以順利進行。
在遷移保護中應劃分重點保護部位并作出具有針對性的保護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證復建后建筑遺產價值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