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淑萍
會學,是學生能立足于合作,并且通過小組學習全員參與,共同的情感體驗,來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樂學,是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從而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正如孔子的《論語》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如樂知者。那么,怎么提升合作學習的成效呢?
一、會學——立足學生合作的學習能力
1.目標定位要降低。學習過程中,切莫隨意拔高教學目標,高要求會扼殺學生合作學習興趣和潛能。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一課,在設計先學卡時,我們盡量把目標降低,設計了:①初讀課文,想一想本文是以誰的什么事為主線索?②根據(jù)主線索思考:“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指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這是課文的重點內容,我們把問題拆分開來,學生能解決一個是一個,目標降低了,有助于學生訓練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維,小組共學的成功體驗就更多了。
2.課堂容量要低。課堂合作學習容量一旦太滿,就會沖淡教學重點,學生不易消化吸收。為了讓學生們聽懂今天的課,老師們往往花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導入新課,先尋找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再回顧一下以前講解的知識,最后恰如其份地引入今天要講的內容,美其名曰激發(fā)興趣,搭建知識支架。然后再花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講解教材上的新知識,盡管這些知識在教材上都寫著,但仍然按照新知識來講解;最后還有四分之一不到的時間,開始攻克這節(jié)課的難點和重點了,可惜的是時間已經(jīng)不允許對這些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展開了,學生這個時候也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往往在教師講得稀里糊涂的時候,在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有了先學卡,小組共學的前提,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進行辨證。
一堂課課堂容量小,那么這節(jié)課就很容易上得有效;但如果一堂課課堂容量很大,那么這節(jié)課要上得有效就非常不容易。當我們一味地追求課堂有效或者高效時,也就在不經(jīng)意間提倡小容量課堂,因為小容量課堂是最容易成為有效課堂的。
3.教師指導姿態(tài)要低。都說歌者默然,師者無華。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做一個引導者,一個幫扶者。課堂學習中,教師給學生提要求時、小結學習方法時一定要去掉如“典型”“特點”等學術化、概念化的語言。例如在教學《狼和小羊》時,初讀課文后理解“找碴兒”,教師放低姿態(tài),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對生詞的理解。教師的低姿態(tài),體現(xiàn)的是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謙卑心態(tài),也是相信學生的一種表現(xiàn)。語文教學不是單線傳輸,也不是被動聽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精神愉悅的過程。
二、樂學——關注學生合作的學習體驗
1.學生喜歡自主探索。孩子一生下來,就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我們充分把這種好奇心帶入日常的小組合作當中。所謂“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主動的學習,與自主探究相對的是“被動”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我國學者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如我校張老師在教王安時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句經(jīng)典名句時,張老師要學生把“綠”字當做煉字的最高境界來崇拜,而是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一動這個“綠”字。結果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學生想出了十幾個詞語,并能言之有理:如果作者是一個頑皮的小姑娘,用“戲”字更能突出人物性格,如果是一對戀人隔江相望,用“吻”字則更能刻畫人物的性格……這種新穎獨特且有說服力的見解,大大擴大了老師的認識。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獨立探索,小學生會喜歡上語文,教學相長,學生變化了,反過來又會推動老師的變化,語文課堂就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2.學生喜歡伙伴游戲。無論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其本質不能離開學生的游戲精神。我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設計了辯論的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始小組內討論,然后在班內開展了小型的辯論會。在相互對辯中掀起了課堂的高潮。還有一位教師教學《小兒垂釣》和《池上》,在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安排了學生以小組,進行再現(xiàn)兒童情趣的游戲活動,或排練啞劇,或吟誦古詩,或古詩新唱,課堂顯得情趣盎然。如果我們往深處想想,游戲學習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體驗。
3.學生喜歡好為人師。在西方哲學家眼里,兒童是成人的老師。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論述了孩子的偉大之處。張老師在教學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名篇《窮人》時,大膽嘗試了這種“小先生制”。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小組長,張老師和學生們互換角色,學生在組內當起了小老師,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有模有樣,并且這樣的合作方式使得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孩子不再吝嗇,能大方地站起來回答問題。這說明我們的孩子身上藏著很大的潛能。小組合作這個方式給他們創(chuàng)造施展才能的機會。
樂學,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的的快樂,從而體驗了成功。
總而言之,我校以“小組共學”為支點,在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交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學生的交流不僅是為了教師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啟發(fā)和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