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晶
【摘 要】 “讀”是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幾千年來,中國百姓都把孩子上學叫作“上學讀書”,它強調的是“讀”。讀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感知靠讀,感悟靠讀,理解靠讀,情感的熏陶也靠讀。在課程改革的今天,“讀”的過程與方法直接決定著閱讀的成敗。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先初讀,疏通文本脈絡;細讀,體悟語言意蘊。讀通讀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后,找準切入點、探究文本秘妙,方能彰顯語文本色。
【關鍵詞】 閱讀教學;初讀;細讀;文本脈絡;語言意蘊
張?zhí)烊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也是讀?!钡拇_,“讀”是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讀,才能理解文本的語言,顯現(xiàn)文章的脈絡;通過讀,才能找準文本的切入點,提綱挈領;通過讀,才能挖掘文本的秘密,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所在。
一、初讀,疏通文本脈絡
“整—分—整”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人們認識一樣事物總是先對事物有一個整體的觀照,獲得一種初步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而后深入其理,研究本質,這是語文教學的普遍規(guī)律。
(一)讀通讀順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基礎。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曾大聲疾呼:“讓每個孩子讀通課文,這是閱讀教學的底線,是我們老師的職業(yè)道德,更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良心所在。”可見,讀通課文多么重要。
(二)理清課文脈絡
學習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首要任務,也是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一般敘事性文章的寫作思路為:時間順序、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空間或地點的轉換順序,以及插敘、倒敘,補敘。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課文,理解才能透徹。正如孫雙金老師所說:“長文把思路理清楚了,文章的線索就體現(xiàn)出來了,脈絡就清楚了,學生心中就了然了。”
二、細讀,體悟語言意蘊
語文課姓語,語文教學應該以語言為基本。細讀文本,就是賞析、體味語言,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語言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和用心,讀出文中的美點妙處,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
(一)找準切入點
任何一篇文章總有一兩個“要隘”,找準它們,把它們作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不僅能使教學內容緊湊,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達到有效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找準突破口,起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呢?
1.關注“題眼”。題目中的能挈領全題的一個關鍵字、詞,一般稱為“題眼”。 “題眼”不僅提挈全題,而且往往能成為統(tǒng)領全文的契機。因而,抓題眼來品讀不失上策。
2.關注“文眼”。有的課文中某一個關鍵詞是能引領全文、溝通文脈的,便稱這個關鍵詞為“文眼”。顯然,抓住“文眼”,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3.關注“標點”。《“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題目本身就很特別,用上了引號,且引號里的內容是兩句非常矛盾的極端的斷言。引導學生讀題就不難明白這是引用人物的語言,兩句話中包含著如山的父愛和如水的母愛。
4.關注“矛盾處”?!兜卣鹬械母概c子》一文中寫道:“人們搖頭嘆息地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于悲痛,而神經失常。”你們認為他失常嗎?學生們通過細讀課文,找取文章的句子,闡明了自己的想法,教學效果非常好。
當然,切入口的找取還有許多的方法,只要教師準確地解讀文本,以學生的視角,審視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準確的切入點一定能為有效教學助一臂之力。
(二)探究文本秘妙
有些語言現(xiàn)象,特別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煉字造句可謂匠心獨運,對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應引導孩子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過“咀嚼”語言,引領孩子走進文本的內核,享受深層的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1.體味精妙用詞。細細品讀、反復琢磨,體味隱含在文本中深刻意蘊的詞語。竇桂梅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句:“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弊x出這樣的意味:一個“冷”字,而且還“冷極了”,表達出冷的程度;天下著雪,更冷;還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個冷。三個冷,放在一起,層層推進。而且這是個大年夜,寒冬臘月、冰天雪地——所有這些加在一起,該是個多么的冷呀!經過細讀品味,學生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紛飛、寒風刺骨的場面。讀出了這樣一層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著著頭、赤著腳就更能喚起學生的同情憐憫??梢娒恳粋€精妙用詞后面,都有一份深長的意味。
2.品悟言語形式。教師通過對遣詞造句的品悟、朗讀節(jié)奏的把握、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學生明白: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都有著獨具匠心的秘秒。如《猴王出世》,寫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又那么短促,有節(jié)奏,正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一只頑皮可愛、活靈活現(xiàn)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的融合,這就是經典。教師引領學生不僅對課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意思的關注,而且進一步關注語言文字表達形式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節(jié)奏,那種韻味,這樣的課堂沾滿了語文味。
3.關照語文知識。如《凡卡》一文的教學 “親愛的爺爺”在信中出現(xiàn)了4次,又反反復復地出現(xiàn)“帶我離開這兒吧”?!胺磸汀边@一事關言語知識的提取和落實在此處演繹地淋漓盡致。教師在教學時并沒有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這叫“反復”,而是采用類似“欲揚先抑、抑后再揚”的比較方式,在矛盾中發(fā)現(xiàn)“反復”這一語識。
閱讀教學中的“讀”與做其他事物一樣,都是由讀通文章、疏通脈絡開始,進而多讀多思。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弊寣W生在讀與思的反復推敲中深入領悟文章內涵,品味語言精妙,欣賞別具一格的表達,習得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白x”領風騷,彰顯語文本色!
【參考文獻】
[1]周一貫.“不通則通”:閱讀教學先要把課文讀通.小學語文教學
[2]王日福.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個關鍵.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