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我國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時候,長期以來都是采用應試的教學模式,這樣就使得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就不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而通過支架式的教學模式卻能夠很好地改變這樣的教學策略。所謂的支架式教學,指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最終來完成知識點的掌握,同時也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們就以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中《濫竽充數(shù)》為例來說明支架式的教學模式是如何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
一、復習舊知,情景引入
師: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一種叫做寓言的文體,有哪個同學能說一說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呢?這些寓言都說明什么道理呢?
生1:學過《拔苗助長》,說的是人過于急功近利,最終導致全盤皆輸?shù)墓适隆?/p>
生2:學過《南轅北轍》,說的是人在做事情之前必須確定正確的目標,只有在正確的目標的指引之下才能夠成功。
生3:還學過《掩耳盜鈴》,說的是不能顧自欺欺人。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正確,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依舊要帶領同學們來進行寓言的學習,在寓言的學習過程中讓同學們學會做人的道理。現(xiàn)在同學們先齊聲讀一遍課文。
(然后就是齊聲讀課文。)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呢?誰能夠和別的同學分享一下。
(班級里面沉默,沒有人回答。)
師:同學們可能還沒有對這課的內(nèi)容完全理解,那么老師下面就給大家放一段有關《濫竽充數(shù)》的動畫,在看動畫的過程中同學們要思考濫竽充數(shù)的具體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話,你會怎么做呢?
(然后教師就開始給學生放映動畫。)
【設計思路】在進行課堂引入部分設計的時候,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對以前學習的寓言故事有所回憶,在對舊知識回憶的基礎之上,來進行新的知識的學習,并且能夠自然而然地將以前學過的知識遷移進來。在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時候,教師對學生整個過程起到支架式的引導作用,并不急于告訴學生文章的寓意,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文章、觀看動畫來自己進行體會,這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自己在進行自己知識的建構,這樣學生對于文章的主旨的把握才能夠更加的深刻。
二、設立目標,進行探究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觀看了有關“濫竽充數(shù)”的對話,下面同學們就開始開始思考老師剛才提出的兩個問題,或者可以在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來聽取別的同學的意見。
(然后班級里面的同學就開始進入到了積累的討論過程中。)
師:相信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都交換了意見,現(xiàn)在有哪個同學能夠在同學們面前分享一下。
生1:南郭先生沒有真才實學,所以最后在跑掉的。
生2:只有真才實學,才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
生3:濫竽充數(shù)就是說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隊伍里面以次充好,這樣是不正確的。
師:沒錯,同學們分析的很到位,在討論中同學們已經(jīng)對這課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才學的人,這樣才能夠在社會中站穩(wěn)腳步。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對文章中生詞和生句來進行總結一下,同學們有哪些字、詞不認識呢?
生1:“濫竽充數(shù)”這個詞雖然大概能夠理解真正意思,但是還希望老師能夠準確解釋一下。
師:“濫竽充數(shù)”的意思就是生3同學說的意思,就是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nèi)行之中,以次充好。同學們不能夠做濫竽充數(shù)的人。同時,在文章中出現(xiàn)的南郭先生,后來人們也用南郭先生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生2:還有“吹竽”是什么意思,“齊湣王”是什么意思。
生3:“排場”、“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然后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生詞進行一一解答,并且對文章中的生詞和生字進行歸納。)
【設計思路】這部分的內(nèi)容是整個文章的核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來對文章的主旨和文章中出現(xiàn)的生詞來進行總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個指引的支架式作用,提出問題以后先讓學生來進行思考,然后再由教師來進行總結,學生在教師總結過程中就能夠對比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會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這樣就會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也能夠在自我探究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課外練習,積極評價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將整個課文學習完畢,那么同學們現(xiàn)在誰能夠用“濫竽充數(shù)”來造一個句子。
生1:我們不應該和濫竽充數(shù)的人交朋友。
生2:前兩天媽媽買回家一筐橘子,里面有許多爛橘子在濫竽充數(shù)。
生3:上課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濫竽充數(shù),應該認真聽老師講課。
師: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對,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對濫竽充數(shù)這個詞完全理解了,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同學們只要能夠將這個詞學會,就已經(jīng)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同學們在課下的時候,就將這課中出現(xiàn)的內(nèi)容通過圖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出來,然后拿到課堂上來讓同學們來一起進行欣賞。下課!
【設計思路】課文學習的最后就是要加強學生的應用,學習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靈活運用,因此通過造句的階段就能夠讓學生對于整節(jié)課的內(nèi)容來進行回顧,在回顧的過程中就能夠進行自己造句,使得學生在以后進行說話或者寫作的時候也能夠將課堂中的內(nèi)容應用進來。教師在最后給學生安排了課下的作業(yè),采用學生比較喜歡的繪畫作業(yè),這樣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又重新對文章進行回憶,而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這樣就使得整個支架式的教學模式很完整,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能夠快速提升。
總之,支架式的教學策略關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使得學生自主來完成知識的框架的建設。支架式的教學策略應用在小學語文中的時候,教師需要作為學生學習上的支架,給學生一定的引導,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配合之下來完成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