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老子,稍有點兒國學基礎的人都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以至于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和社會名流一度將“無為”視為圭臬,將老子和“無為”劃上等號。而事實上,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人們誤讀了老子。
《道德經(jīng)》對《老子》更改了幾百處
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在其中兩張不同形制、不同年代的帛上,用不同的字體抄有《道》和《德》這兩篇文章,學者們根據(jù)這兩部帛書成書的先后,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tǒng)稱為帛書《老子》。
歷經(jīng)20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帛書《老子》和傳世約2000年的《道德經(jīng)》存在著巨大的不同,二者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兜赖陆?jīng)》對《老子》總共300多句話進行了多達幾百處的改動,造成了極為重大的傳承損失。而帛書《老子》沒有后來的人為更改,較真實地反映了《老子》的原貌。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幾百處之多的更改?發(fā)生這些變更,一個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原因,就是為了避諱。如帛書《老子》出土于漢文帝劉恒時期的一個墓葬,乙本為了避劉邦之諱,特意把書中的“邦”字全部改成“國”字,因此,乙本中就再也見不到甲本中的26個“邦”字了。在帛書《老子》甲本中有這么一段話,“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而到帛書《老子》乙本中就成了“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
“邦”被改成“國”后,讓后人在理解這段話時就產(chǎn)生了偏差,以為這段話是分析國與國的關系,其實帛書《老子》并非就這一層含義。
中國的文字以象形字為基礎,邦和國有交集,但也有各自特定的用途,比如繁體“國”字,外圍是一個方框,表示外圍邊界,中間有一個表示疆域的“或”字?!皣弊质怯脕砻枋鲞吔缜逦氖挛锏?。而“邦”是表示邊界不清晰的,但是有集約性的事物。所以當“邦”被拿掉,變成“國”的時候,有關“邦”字項下的論述,后人就再也見不到了。今天全民關注的空氣霧霾問題,就適合用“邦”字來描述??諝馐且粋€事物,人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和感受到,但空氣卻是沒有邊界的。探討沒有邊界的事物,如空氣、人們的思想或觀念等,雖然沒有邊界,但也還是需要研究清楚的,在帛書《老子》中,就是用“邦”字來探討這類事物的屬性和規(guī)律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道德經(jīng)》,其實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次的變更。2011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大型叢書《老子集成》,總計15卷、1100萬字,收錄了自戰(zhàn)國至1949年關于《老子》的傳本和注疏本265種,由此可以感受到這部經(jīng)典在歷史傳承中所經(jīng)歷的風雨和變遷。因此,如果想真正讀懂《老子》的思想,需要從源頭上尋找原著作來閱讀研究,這樣才能找到中國文化的真正緣起。
帛書中的老子積極、有為、陽光、開放
另外,簡體“無”和繁體“無”也有重大差異,這一差異在帛書《老子》與同時出土的52部其他著作中均有體現(xiàn)。
從“無為”變異到“無為”,老子的科學思想被誤讀了2000年之久。按照帛書《老子》第一章中的明確定義,簡體的“無”是在時間域上對事情的定義,即“無,名萬物之始也”,全書共使用了83次這個簡體的“無”;從2000年前河上公版本的《道德經(jīng)》開始,就將此句改成了“無名天地之始”。簡體的“無”,名萬物之始,是說“無”字專門用來描述、解釋、定義萬物開始時的情境和狀態(tài),萬物包括人們能看得見的、想得到的,生活中隨時可觸及的一切事物。
“無為”實際是追求萬物本源的行為,是科學探索的作為,體現(xiàn)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這就好比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表面上母雞是蛋的始,可在雞蛋沒有被生出來之前,卵才是它的始,繼續(xù)追蹤,卵的始是細胞胚芽。那么細胞胚芽從何而來?以今天人類的知識,只能抱歉地說它來自一個在空間上、時間上我們都無法確定的地方,但那個地方有東西,老子說那個地方就叫“無”,即簡體的“無”?!盁o”既然是名萬物之始,那么“無為”就是探索萬物之始的作為。
帛書《老子》的思想中,這個簡體的“無”不是“沒有”的意思,“無”是萬物之始,“無欲”是指探索萬物之始的欲望,“無知”是指探索事物之始的那些知識,這是一種有為的科學思想。一旦將“無”僅限定為“天地之始”,那么老子在后面將要深入探討的這些與這個簡體“無”相聯(lián)系的概念和行為,例如“無知、無欲、無道、無德……”,讀者就無從了解其真實含義了。而“無”在帛書《老子》中至少用了5次,這“無”和“無”也有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的情況,說明這是兩個不同的字。
學者肖鋼說,由此可見,對比《道德經(jīng)》和帛書《老子》,一個不一樣的老子就出現(xiàn)了。可惜的是,這個有為的老子消失了2000年,一個無為的老子卻被后世流傳,甚至將無為、不爭、貴柔稱為老子的退世哲學。
肖鋼從這幾個字的分析入手,把他的研究成果告訴大家,認為帛書《老子》是一部非常嚴謹?shù)目茖W巨著,不僅不是消極的、陰暗的,恰恰相反,從帛書《老子》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一個積極的、科學的、陽光的、開放的老子及其重大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
帛書《老子》中有科學體系
中國的生命科學知識,在佛學、道學,在《莊子》《老子》等經(jīng)典文獻中都有大量的陳述和描述?!独献印贰疤煜轮锷谟?,有生于無”蘊含超級學習法和超級養(yǎng)生法的核心原理,也印證了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含有深刻的實證科學體系。
帛書《老子》可以說是一部科學巨著,而且是一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巨著。比如說在社會科學中,它發(fā)現(xiàn)了人人都會寫、人人都會說的“我”這個事物,這個事物的后面是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識。弗洛伊德一百年前提出了人格學說,以“本我、自我和超我”探討人的“我”的問題,弗洛伊德的這門學說在整個西方文明中不可或缺,如果西方文明沒有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沒有關于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將黯淡無光。老子在2500年前用這部著作的30%的內容來探討這個“我”,是重大的社會科學發(fā)現(xiàn)成果。更為可貴的是,帛書《老子》完全是建立在健康人的模型之上,而弗洛伊德的學說則是建立在病人的模型上,因此在成果的應用性上,帛書《老子》也遠遠超越了弗洛伊德。
有觀點認為科學體系通常包括五個要素。首先,要提出研究主題;其次,要對研究主題建立一個研究方法,這個研究方法也可以是一個實驗模型;第三,要有一個研究的步驟和程序;然后,提供研究過程的注意事項;最后,要有對研究過程中各種現(xiàn)象的歸納以及結論。建立這樣一個科學體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其他人能夠重復這個研究過程。
當一項科學研究過程具備這五個要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完備的科學體系。
在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完成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有一道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就是在中華文明過去的歷史中,似乎中國文化沒有這樣的科學體系。在帛書《老子》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這樣的科學體系。
以老子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先賢智慧,曾經(jīng)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科學高度,甚至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人類今天引以為傲的,是現(xiàn)代科技所從未能夠觸及的。
——中國青年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