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燕
《彼得潘》又名《不會長大的男孩》(Peter Pan:The Boy Who wouldn't Grow Up)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Iames MatthewBattle)最為著名的童話劇作,講述了彼得潘,一個生活在“永無國”(Neverland)拒絕長大的會飛的男孩的故事,他具有所有小男孩共有的心理特點:害怕上學,拒絕長大,熱衷冒險,行俠仗義,純潔無邪,有紳士風度,有傲氣、勇敢無畏。一天夜里他飛進一個很會講故事的9歲女孩溫蒂的家,把她和她的兩個弟弟帶到了“永無國”。那里有著孩子們心目中所有有趣的、刺激的、神秘的人物:仙子、印第安人、海盜、美人魚……每天沒有無聊繁瑣的生活,只有快樂的游戲、聽故事、講故事……彼得潘經(jīng)常和兇狠狡詐的胡克船長斗智斗勇,孩子們在這里過著無憂無慮而又冒險刺激的生活。然而,溫蒂沒有在Nervedand留下來,她說服了所有的孩子回到自己父母身邊,去長大成人,只有彼得潘說:“I want always to be aboy,and to have fun”。
“永遠也不想長大”的這一群體,不愿意以成人的標準看待要求自己,感興趣的大部分是游戲、卡通動漫、和朋友游玩聚會,著裝以清新甜美的KAWALL“裝嫩”風格為主,對個人的前途、婚姻設想得很少,根本就沒有長遠打算。
誰創(chuàng)造了“彼得潘”?
心理專家表示,“彼得潘”大多是由家庭教育環(huán)境造成的,家庭中的“愛過度”和“愛缺失”,都是造成孩子成為“彼得潘”的主要原因。家長過分溺愛,總認為應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讓他們肩負起責任,從而給孩子造成錯覺,以為生活永遠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樂場組成。慢慢地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優(yōu)越心理,認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照顧是理所應當?shù)?。而“愛缺失”同樣會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展。童年缺乏父愛、母愛或受過虐待的孩子,長大后性格會比較冷漠,對人充滿敵意,不近人情,有的則表現(xiàn)為消極避世、依賴心重、膽怯、沒有安全感。兒童時期的成長問題導致他們難以自我成長,心理、行為方式“晚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凱利在《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一書中也談到:“彼得潘”始于童年期,在11-12歲開始表現(xiàn)出來,在23歲左右則非常明顯。他們與母親之間的問題是:想擺脫母親的影響,但每嘗試一次都會覺得內(nèi)疚。年輕一點的會用博得母親同情的方式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尤其是金錢。他們也會憤怒地與母親爭吵,然后又道歉。與父親之間的問題是:渴望親近父親,但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得到父親的愛和認可。
這些在80后、90后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們的外表和內(nèi)心的一些觀念、想法,比同齡人差很多。依舊習慣隨心所欲,在生活中一旦不如意,他們就很難接受適應,情緒波動明顯,甚至還在以幼稚的撒嬌耍賴的方式尋求父母幫助,很多獨生子女工作后還在“啃老”,伸手向父母要錢要東西、撒嬌撒氣。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為父母,有的人結婚甚至生了孩子,心理上也沒有斷奶,常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tài),難以承擔家庭責任,變成了父母和配偶的負擔。他們在職場或人際關系中也極易受挫,與單位領導、同事關系也相當緊張,總覺得遭到團體排斥,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越來越喜歡以“裝嫩”的方式逃避問題,以期望總是得到關注、照顧,故也頻繁調(diào)換工作,沒有責任心,行事孩子氣。
帶“彼得潘”離開Nevenand
扮相Lolita、穿娃娃裝、用奶瓶喝水、“賣萌”、“啃老”,都在暗示著拒絕、不愿長大的信息。然而對于這一現(xiàn)象,現(xiàn)實中的“彼得潘”們并不以為意:“我們不是不要長大,只不過是想晚點兒長大”、“我只是暫時還不想過獨立的生活”、“有誰規(guī)定到了多大年齡就一定要做什么事?”、“我覺得‘大人的生活實在太累太無趣”……
因為成年后的“彼得潘”人群心理類似于依賴型人格,所以可以運用對于依賴性格心理的方法重建患者心理:
如果你是彼得潘
我們要在成長中逐漸學會承擔責任和壓力,畢竟成長都是需要經(jīng)歷陣痛的。雖然大部分患者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主動尋求解決,心甘情愿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美好童年”夢境里不愿醒來,但并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生活的困難終歸會找到你。在它們來臨之前,你必須做好準備——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