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拓
4月25日,紅磚美術館的今年的第一個展覽揭幕了,顏磊個展“利悟利”,這個奇怪的展覽名字是藝術家顏磊2001年所創(chuàng)立的公司的名字,由法文Rêverie(夢想)音譯而來。初次在美術館外立面碩大的海報上看到“利悟利”有點摸不著頭腦,心想會不會是藝術家最開始滿腦子都是利益,后來仔細悟了悟,剩下的還是利益,如此鬼扯的解釋自己都看不過去了,沒想到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策展人侯翰如竟然從字面上做出了類似的解讀,盡管這幾個字沒有這么膚淺。顏磊說過,“我覺得做藝術和做別的生意是一樣的”,夠直白。
簡單介紹一下如今的顏磊,他是一個不親自參與創(chuàng)作,甚至連想法都不提供的藝術家。學術點說,他將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消除推向極致,藝術家的自我,或者說主體性,已不再重要。如此次展覽中的《有限藝術項目》曾于2012年參加第十三屆卡塞爾文獻展,當年該作品由400張油畫組成,在展覽期間顏磊的員工會將部分畫作運送至大眾汽車工廠噴漆覆蓋,然后掛回展廳,所以在紅磚的現(xiàn)場,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被單一顏色覆蓋的畫布。在這個作品中,原本的油畫都是有顏磊的員工創(chuàng)作的,之所以用“創(chuàng)作”這個詞是因為在整個繪畫的過程中顏磊都不參與意見,畫什么,怎么畫都是員工說了算。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從學術的角度可以解讀出“消解”、“工業(yè)化”、“無意義”等概念,顏磊的參與可以說少之又少,甚至不控制,任由其發(fā)展。
開幕當天主辦方應景的舉辦了題為“如何成為不做藝術品的藝術家”研討會,這顯然是無果的討論,但是博爾赫斯書店及錄像局創(chuàng)始人陳侗在會上赤裸裸地表達了對顏磊不做藝術品還是藝術家的羨慕。藝術與否,生意與否,界限在哪?藝術家主體消除的臨界點又在哪?陳侗以自己為例,對他來說書店是生意,但是經(jīng)營了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了財務危機,他不得不去搞藝術填補空缺。當他回頭分析,他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真正的藝術是他經(jīng)營的書店,而藝術才是他的生意。
其實大多數(shù)情況下,費盡氣力做的藝術反而不被認可為藝術,那些各種嘗試不做藝術的行為卻被認為是偉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