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昕
【摘要】在2015年兩會上,網(wǎng)絡熱詞“任性”一夜走紅。兩會譯員張蕾將“任性”翻譯為“capricious”,廣受網(wǎng)友追捧。本文以尤金·奈達的“功能等效”理論為指導嘗試分析兩會上“任性”的翻譯。
【關(guān)鍵詞】功能等效 任性翻譯 兩會
2015年3月3日,兩會發(fā)言人呂新華在回答有關(guān)反腐問題時,繼去年的“你懂得”,再次使用了當前頗為流行的網(wǎng)絡熱詞“任性”。他身邊的兩會翻譯張蕾隨即將“任性”翻譯成“capricious”。網(wǎng)友被譯員張蕾的從容淡定和機敏反應折服,對其大加追捧。張蕾也一夜走紅,被稱為“兩會任性姐”。在漢英詞典中,任性的英譯確實有capricious。從這一點看,張蕾的翻譯無可厚非;但如果從“功能等效“理論角度看,任性的翻譯有待商榷。
在200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奈達提出“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由于“dynamic equivalence”中的“dynamic(動態(tài))”這個表達容易被誤解,奈達將其改為“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等效)。奈達指出,“形式對等”翻譯是指譯文與原文逐字逐句對應,實現(xiàn)形式的一致性。而事實上各種語言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形式對等”的翻譯是很少見的;“動態(tài)對等”和“功能等效”內(nèi)涵基本相同,所謂“功能等效”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接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發(fā)語的信息。在“功能等效”理論基礎(chǔ)上,奈達提出了“內(nèi)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譯原則。該原則強調(diào)譯文讀者應能像原文讀者理解原文的方式一樣理解和欣賞譯文,也就是所謂的翻譯的“功能等效”。
兩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發(fā)布或闡述政府或某部門的觀點、立場,并回答記者提問。發(fā)言人代表的是政府或各部門,所以自身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他們發(fā)布或交流的信息具有全面性、準確性和權(quán)威性的特點。因此兩會譯員成為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國情國策的重要傳話筒,其翻譯的信息必須忠于發(fā)言人的講話內(nèi)容與真實意圖,避免向國際社會傳遞有誤信息。鑒于兩會翻譯特點,尤金·奈達的“功能等效”理論十分適用于兩會翻譯。
兩會上關(guān)于反腐問題,呂新華的原話為:“有老虎的話,把他拉出來,大家都很任性。在這一點上,沒有分歧?!睆埨俳o出的翻譯如下:“I should say,the party,the government,and the general public actually adopt the same attitude when it comes to anti-corruption.So we can be said to be capricious in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and we are en-titled to be so.”“capricious”的詳細解釋為“sudden and unaccountable changes of mood or behavior”(牛津詞典,2009)
呂新華在反腐上明確表達了:對待貪官,絕不留情;反腐必須堅持到底。而張蕾的翻譯傳達的信息變成:人們在反腐問題上的態(tài)度很善變。根據(jù)“功能等效”理論,顯然張蕾的翻譯使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發(fā)生很大偏差。尤其對于“任性”一詞的翻譯,張蕾的處理明顯遵循“形式對等”原則,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原語信息的傳遞,違背了“功能等效”原則。
鎂光燈聚焦下的兩會不僅是政治家的舞臺,也是譯員大顯身手的平臺。作為外交部高翻室成員,張蕾的實力毋庸置疑,她對“任性”的翻譯也有個人亮點。如何做好兩會的翻譯、向外界準確傳達中國的“聲音”,仍需要譯員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Nida,E.A.and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E.J.Brill,1969.
[3]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J].中國翻譯.2005.
[4]肖曉燕.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J].外國語,2002(4).
[5]徐亞男,李建英.外事翻譯:口譯和筆譯技巧[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6]李加軍.外宣翻譯中的譯員文化認知——以跨文化傳播中的受眾解讀效果為視角[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