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玲
10歲的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
江蘇徐州一讀者來信咨詢:10歲的兒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現(xiàn)在不想去上學,整天在家玩游戲,已經(jīng)一個多月了,怎么說孩子都不聽,我們非常著急,該怎么辦呢?
答:表面上看是孩子被游戲吸引,大量的時間精力花費在游戲上不想上學,深層次看一定是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了困境,而他不能自行化解。孩子遇到問題,家長又不能給予及時幫助和指導,為了擺脫那個讓他不能面對的局面,他要找一個相對舒服的事情,來代替或逃避困難,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家長只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夠接納孩子,才能夠平心靜氣地想辦法解決。怎么引導才能讓孩子回歸學校開始正常的學習生活呢?
1.家長首先向孩子自我檢討,真誠地為忽略了他而道歉,打動孩子內心,促使他愿意做出改變。每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家長要激發(fā)孩子的這種內在潛力。
2.無條件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放下家長權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3.引導孩子對籃球、足球、羽毛球等戶外運動感興趣,既鍛煉身體,減少對電腦的依賴;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旅行,讓孩子產生新的興趣,感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4.與學校老師進行定期交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放大優(yōu)點忽略缺點,讓孩子找到自信和尊嚴,產生自我認同感,自我價值感,必要的時候征求孩子意見,是否對某些弱科進行加強,讓孩子在進步中看到希望,體驗成就感。
5.在改變的過程中孩子有可能會有退行的表現(xiàn),這是正常的表現(xiàn)。家長依然接納,鼓勵孩子,肯定孩子做到的部分,相信孩子能夠擺脫網(wǎng)癮,當家長有強大的信心和動力的時候,孩子就能受到影響。
孩子不想上學,看似是學習問題,其實更與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家長要做孩子成長路上心靈的陪伴者,是他可以信賴、依靠的精神源泉,是孩子心靈安全??康母蹫?同時引導孩子加強自身的心理品質與控制力,樹立遠大目標,遇到生活中的困惑,積極與外部溝通,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等的支持。
怎樣與青春期孩子融洽地交流?
江蘇鹽城一讀者來信咨詢:12歲的女兒近來不愿與我們多說話,以前有什么要求讓孩子去做,孩子行動很快,現(xiàn)在卻經(jīng)常拖延,心不在焉,有時還跟媽媽頂嘴。孩子這是怎么了?怎樣才能讓孩子聽話呢?
答: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媽媽說話都是命令式的,有什么要求不跟孩子商量,只是讓她去做,做不好就批評指責,對待孩子既沒有尊重更沒有欣賞,容易為青春期的親子沖突埋下隱患。
女孩一般在11-12歲,就進入青春期,個別孩子可能更早,男孩稍晚一年半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日漸增多,跟家長相處的時間漸少;思想日漸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不再是那個媽媽說什么自己就照做的乖乖女,而媽媽沒變,依然專制、強硬地溝通。起初孩子默默地對抗,而后逼急了會頂嘴。種種表現(xiàn),實際上是孩子在媽媽這樣的強勢教養(yǎng)下學會了保護自己,那就是不搭理、軟抵抗、硬抗爭。
孩子希望家長能放下權威平等地交流,耐心地傾聽她的意見,能夠認同她,接納她,喜歡她,贊賞她,若這種愿望遲遲得不到理解和滿足,孩子的心門就會關閉;長大的感覺讓她有了膽量和勇氣保護自己,于是有了跟父母的正面沖突。那么,家長該怎樣與孩子融洽地溝通?
1.讓孩子聽話,家長首先學會聽話。這個聽話指接納,任何人都渴望別人的認同,青春期孩子的這種愿望更強烈,只要不涉及孩子的安全問題,不對他人造成危害,就認同她的想法,讓孩子盡情地表達,讓孩子自己判斷、思考、實踐和總結,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2.跟孩子說話的語氣、態(tài)度,都能影響到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更愿意暢所欲言;冷嘲熱諷只會讓孩子遠離家長;話不投機,還談什么交流呢?
孩子的起點,就是父母的肩膀,父母注重自我的修煉和提升,孩子才會更自由、更輕松、更自在,親子關系才會更親密。
(作者系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劉建淑 314606305@qq.com